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源区玛曲县草地沙化动态监测及区域景观结构分析研究
【6h】

黄河源区玛曲县草地沙化动态监测及区域景观结构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 言

1.土地沙化监测及沙化景观研究概述

2.研究区概况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草地沙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研究

5.沙化区域景观格局分析

6.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独创性声明

附录

展开▼

摘要

草地沙化是引起草地持续退化和生产力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玛曲县近50年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迅速扩大,沙化程度不断加剧。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生态作用,该区域的草地沙化具有典型特征和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TM影像资料为信息源,结合GPS地面定位样方调查及历史资料、利用GIS分析手段,分析研究了玛曲县草地沙化现状及近14年来变化动态,并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沙化区域的景观结构特征及沙化对区域景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玛曲县草地沙化面积总体呈较为明显的增加态势。区域现有沙化草地面积7136.77hm2,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1056.77hm2,总增长率为17.38﹪,年均增长率为4.35﹪。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是区域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主要类型。 (2)区域沙化程度整体上属重度水平。在玛曲县现有沙化草地中流动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5.5﹪,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2﹪,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2.5﹪。全县极重度和重度沙化草地面积总计占沙化面积的41.4﹪,中度、轻度沙化草地面积分别占31.4﹪和27.2﹪。 (3)区域沙化土地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玛曲县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两岸的阶地带和冲积河滩。其中,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是沙化草地的主体,分布相对集中在冲积河滩和过渡放牧的退化草地内部;而流动沙地的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黄河阶地及河湾滩地。 (4)从沙化发展动态看,玛曲县沙化范围呈逐步扩展趋势。天然草地的沙化范围总体呈现出向黄河源头和下游延伸的趋势,沙化所涉及的黄河沿岸长度已达186.12km,占县境内黄河总长的43﹪。同时,沙化草地分布区已从原来主要分布的沿黄河两岸阶地、河湾滩地,扩展到部分退化草场以及南部的部分湿地边缘。 (5)区域沙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潜在发展空间。从沙化现状分析,现有沙化草地中,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比重较大,它们是转化为流动沙地的主要来源。另外,3616.07hm2的潜在沙化地将是未来沙化土地增加的主要源区。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潜在沙化土地将进一步退化,从而使区域沙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6)从整体水平来分析,区域景观具有一定稳定性。玛曲县沙化区域景观呈现出以草地为基质,湿地、灌木林地、沙化草地、水体及居民工矿用地等6种景观要素类型镶嵌分布的总体形式。草地、湿地、河流水体及灌木林地等自然景观是景观格局的主要构成要素。居民地作为区域典型的人工景观在整个区域景观中所占比例较小,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微弱。 (7)受黄河走向及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两大山脉的地理位置和典型地形地貌的影响,玛曲县沙化区域景观格局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景观结构格局依其要素组成及特征可划分为:黄河景观带、河流阶地带、低山丘陵草地带、高山草甸带四种景观类型。 (8)从各景观条带看,从河流阶地带到低山带到高山带,景观格局简单化趋势明显。河流阶地带是景观构成最复杂、变化最活跃的区域,河流景观带、低山丘陵草地带和高山草地带景观异质性程度较低,景观结构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9)在各类型的斑块中,沙化斑块数目占总斑块数的36.1﹪,沙化斑块的数目和面积比例依此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潜在沙化地。流动沙地穿插分布于各景观斑块和类型之间,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其它几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区域景观结构及变化。 (10)玛曲县沙化草地区域的景观格局特征是自然和人为等多重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地形地貌是景观整体结构形成的主要驱动作用,黄河的流向、改道及两大山脉的分布等因素是景观呈条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而过渡放牧、人口增长是草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气候变化、黄河径流量的减小是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它们共同作用是沙化斑块产生和分布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促使景观多样性及复杂性增加的主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