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6h】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选题依据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研究

1.3.3 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3.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3.5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研究

1.3.6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3.1.1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3.1.2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队伍现状与分析

3.1.3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与分析

3.1.4 福建省竞技体育成绩历史回顾与分析

3.1.5 福建省竞技体育项目设置现状与分析

3.1.6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条件及医务监督现状与分析

3.1.7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档案建立情况现状与分析

3.2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对策

3.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3.2.2 对策研究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没有充分的后备人才资源,竞技体育活动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好的发展目标也无法实现。因为,后备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首要资源,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要保持长盛不衰的竞争力,关键在于竞技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近年来福建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在全国的水平稳步上升,这与我省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有很大关系。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1.福建省竞技体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项目,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形式上,由单一的业余体校发展到多种业余训练形式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培养体系,这些业余训练形式构成了我省现阶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
   2.“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可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解决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我省部分地市初见成效,此模式的特点是加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合作力度,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运动员的主体利益最大化,特别是晋江市实施的新型“体教结合”模式尤为突出。
   3.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福建省近年来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了10所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及26所省重点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在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上,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成材率,建立起了不同层次、梯度衔接的后备人才队伍。
   4.调查发现我省36所体校的项目布局与这些项目在奥运会及全运会的竞争力并不吻合,如蹦床、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的开设数量偏少。应根据我国的奥运战略及我省的全运战略,着重开发优势项目及潜优势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形成传统优势项目,促使我省的项目布局发挥最佳效益,保证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的发展。
   5.我省教练员职称结构合理,但高级职称以上的教练员比例偏少;教练员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是缺乏高层次学历人才;教练员基本是由退役运动员转型任教,学习能力、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因此,应重视高层次教练员的培养,优化职称结构,加大教练员的岗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教练员的总体素质及执教水平,这是保证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