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合并肾间质血管病变的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及其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6h】

合并肾间质血管病变的Ⅳ型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证型及其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肾间质血管病变的Ⅳ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
   方法:收集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肾内科住院的狼疮性肾炎患者153例,在肾活检前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根据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筛选出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根据肾间质血管病诊断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两组,进一步将血管病变组的患者分型,分为血管免疫复合物沉积(vascular immune complexdeposits,VICD)、非炎症性坏死性血管病(noninflam-matory necrotizingvasculopathy,NNV)、血栓栓塞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真性血管炎(true renal vasculitis,TRV)和硬化性血管病变(sclerotic vascularchanges,SVC)五种类型,同时收集其临床、病理、狼疮病情活动度积分(SLE-DAI积分)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合并肾间质血管病变的Ⅳ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
   结果:
   1.共收集LN患者153例,其中Ⅳ型LN108例(70.59%),在Ⅳ型LN患者中,女性87例(80.56%),男性21例(15.52%),年龄最小11岁,最大71岁,平均28.11±11.26岁,根据肾间质血管病变病理表现分为两组,血管病变组58例(53.7%),非血管病变组50例(46.3%),Ⅳ型LN患者肾间质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为53.7%,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最小为13.94ml/min,最大为186.32ml/min,平均55.18±37.907ml/min。根据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入组患者以3期最多(38.24%),2期次之(26.47%),2期和3期共占总数的64.71%。
   2.血管病变和中医主证分布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中医主证的分布以以脾肾阳虚型最为多见21例(36.21%),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次之,气阴两虚型最少(8.62%);血管病变和血瘀证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患者多合并血瘀证。
   3.中医主证与血管病变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与血管病变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在血管病变的分布中,NNV型最多见11例(34.38%),其次为TMA型9例(28.13%)和SVC型7例(21.88%)。
   4.中医主证与高血压、肉眼血尿、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62.5%),血瘀证与高血压、肉眼血尿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5.中医主证间CI值差异、SLE-DA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主证与SLE-DAI积分病情活动分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CI值、SLE-DA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中医主证间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和非血瘀证组在血浆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血浆D二聚体平均值高于非血瘀证患者。
   结论:
   1、Ⅳ型狼疮性肾炎血管病变和中医主证分布存在相关性,血管病变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
   2、中医主证与血管病变病理分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血瘀证和血管病变病理分型存在相关性。
   3、血瘀证与肾功能不全存在相关性。
   4、中医证型与LN病情活动情况存在相关性,合并肾间质血管病变的Ⅳ型狼疮性肾炎多处于LN病情活动期,且以中重度活动期为主。
   5、血瘀证与血浆D二聚体存在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