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外热成像指导梅花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6h】

红外热成像指导梅花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数和随机方法

1.3 基本情况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分级标准

1.8 终止研究标准

2 课题主要仪器设备

3 研究方法

3.1 急性期治疗方法

3.2 非急性期治疗方法

3.3 红外热像图采集

3.4 疗效评定

3.5 观察方法

3.6 病例脱落

3.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基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比较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House-Brackman分级情况对比

2 治疗后House-Brackman分级情况比较

2.1 治疗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分级情况对比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分级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分级情况对比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病程长短比较

5 急性期温差区表现及分布情况

6 急性期健患侧温差大小变化情况

7 临床研究的完成情况

8 不良反应

9 安全性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

2 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现状

3.1 治疗时机

3.2 治疗方法

4 梅花针作用机理探讨

5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6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6.1 疗效分析

6.2 病程长短分析

6.3 急性期温差区表现及分布情况分析

6.4 急性期健患侧温差大小变化情况分析

6.5 无效病例分析

6.6 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红外热像图,探索其温差区的分布情况及健患侧温差大小变化情况;观察急性期梅花针叩刺温差区对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及病程长短的影响。
  方法:1.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厦门市海沧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梅花针组(治疗组)30例及毫针组(对照组)30例;急性期,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面部温差区,对照组予毫针浅刺,非急性期,两组均予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四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急性期梅花针叩刺温差区对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及病程长短的影响。
  2.根据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红外热像图,探索其温差区分布情况及健患侧温差大小变化情况。
  结果:1.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比,经秩和检验,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经秩和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86.67%,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病程比较
  治疗组病程23.37±1.215天;对照组病程27.30±1.211天。两组病程比较,经秩和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病程较对照组缩短。
  3.急性期温差区表现及分布情况
  60例急性期患者温差区均表现为高温,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口角区41.25%、耳周区23.75%、颊区18.75%、额区10%、鼻旁6.25%。
  4.急性期健患侧温差大小变化情况
  急性期,对照组患者面部健患侧温差大小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治疗组患者温差大小在急性期前3天仍呈上升趋势,但在急性期后4天呈现稳定并逐渐下降的趋势。
  结论:1.急性期采用梅花针叩刺温差区可使健患侧温差稳定或减小,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缩短病程。
  2.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部温差区表现为高温,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口角区、耳周区、颊区、额区、鼻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