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火针焠刺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火针焠刺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1 痤疮的定义

1.2 痤疮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痤疮的主要临床表现

1.4 痤疮严重程度分类

1.5 治疗方法

2 传统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2.1 痤疮的古文献记载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火针的文献研究

3.1 火针的文献记载

3.2 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疗程

2.4 操作注意事项

2.5 研究过程中意外及处理

3 指标观察

3.1 指标观察方法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统计分析

4 受试者治疗前基本资料

4.1 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囊肿皮损积分

5.结果

5.1 两组疗程结束后囊肿皮损积分对比

5.2 两组在治疗过程不同阶段囊肿皮损积分

5.3 疗程结束后两组间疗效比较

5.4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讨论与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1.观察火针焠刺和暗疮针穿刺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
  2.对比两种疗法在治疗后疗效、不良反应的差异。
  方法:
  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火针焠刺)和对照组(暗疮针穿刺)两组,每组40人。治疗组采用火针焠刺治疗,局部消毒皮损,应用单头火针,将针尖部分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针尖烧红时,将火针对准囊肿顶部迅速焠刺入1~5mm,并快速抽出,随即用棉签挤压囊肿底部,将皮脂栓和脓液排出至干净,压迫创口、消毒。囊肿皮损如经过1次治疗已平复,则该囊肿旧灶不再做第二次治疗,再次治疗只针对未痊愈的和新发的囊肿皮损。每7天一次,疗程4周,于每次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7天进行皮损积分判定,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对照组应用暗疮针穿刺治疗,余同治疗组一致。
  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囊肿皮损积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40例,样本无脱落,痊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其中总显效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40例,脱落2例,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5例,其中显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86.84%;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
  (2)患者囊肿皮损积分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第8天的积分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15天、22天、29天的积分评定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积分均值均小于对照组,即X治疗组<X对照组。
  (3)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总共5例,色素沉着3例,凹洞2例,感染0例,不良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组出现不良反应总共12例,色素沉着5例,凹洞5例,感染2例,不良发生率为31.58%。
  结论:
  (1)火针焠刺疗法对囊肿型痤疮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火针焠刺疗法在治疗的显效率上优于暗疮针穿刺疗法。
  (3)火针焠刺疗法治疗囊肿型痤疮,在治疗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色素沉着、凹洞、感染等发生率均低于暗疮针穿刺疗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