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头项寻列缺”探讨针刺列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6h】

基于“头项寻列缺”探讨针刺列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研究部分

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样本含量估算

2 测量仪器与试验材料

2.1 肌电检测仪器

2.2 活动度检测仪器

2.3 针刺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干预方法

3.3 评定指标检测方法

3.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3.5 终止研究的条件

3.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3.7 质量控制措施

3.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

2.1 一般资料

2.2 三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 4周干预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3.1 VAS评分比较

3.2 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比较

3.3 颈椎左右侧屈活动度比较

3.4 颈椎左右旋转活动度比较

3.5 颈部左右斜方肌MF比较

3.6 颈部左右斜方肌MPF比较

3.7 颈部左右斜方肌IEMG比较

3.8 颈部左右胸锁乳突肌MF比较

3.9 颈部左右胸锁乳突肌MPF比较

3.10 颈部左右胸锁乳突肌IEMG比较

4 不良事件情况统计

讨论部分

1 颈型颈椎病的定义

2 颈型颈椎病发生机理

2.1 内源性稳定

2.2 外源性稳定

3 列缺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理论研究

4 列缺穴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5 列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

6 颈部肌肉评估方法的研究

6.1 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MCU)的相关研究

6.2 表面肌电图的相关研究

7 结果分析

7.1 VAS评分结果分析

7.2 表面肌电图结果分析

7.3 颈部活动度结果分析

8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针刺列缺与颈部肌肉肌张力、肌肉疲劳度、颈椎活动度改变和疼痛变化存在的关系,阐明列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为“头项寻列缺”这一中医理论,提供现代医学的研究依据,为临床运用列缺穴治疗颈型颈椎病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选取60位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成3组,依次为针刺列缺组、常规针刺组及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并运用表面肌电图、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简称MCU)及VAS评分对其肌张力、肌肉疲劳度、颈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研究针刺列缺穴与颈椎肌张力、肌肉疲劳度、颈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的变化关系,进而阐明针刺列缺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机理。
  结果:
  1.VAS评分结果:针刺列缺组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颈部VAS评分(P<0.05),但减少的程度不如常规针刺组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且常规针刺组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减少患者颈部VAS评分效果无差异性(P>0.05)。
  2.表面肌电图结果(肌张力、肌肉疲劳度评估结果):针刺列缺组对颈部双侧斜方肌的MF、MPF及IEMG均能有效地改善(P<0.05),但改善的程度不如常规针刺组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对比颈部双侧胸锁乳突肌,针刺列缺组不能有效地改善其MF、MPF及IEMG(P>0.05),而常规针刺组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颈部胸锁乳突肌MF、MPF及IEMG(P<0.05),且两组治疗效果无差异性(P>0.05)。
  3.颈部活动度结果:针刺列缺组能够有效地增加颈部左右侧屈的活动度(P<0.05),但增加的程度不如常规针刺组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针刺列缺组不能有效地增加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的活动度(P>0.05),而常规针刺组和针刺列缺+常规针刺组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的活动度(P<0.05),且两组治疗效果无差异性(P>0.05)。
  结论:
  针刺列缺可改善斜方肌肌张力及颈椎左右侧屈的活动度,缓解肌疲劳,从而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最终达到远端治疗疾病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