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腕踝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
【6h】

腕踝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观察指标比较

2.1 感觉障碍评分

2.2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2.3 Barthel指数量表(BI)

2.4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

3 感觉障碍积分与体感诱发电位相关性分析

3.1 感觉障碍积分与患侧N20相关性

3.2 感觉障碍评分与患侧P37相关性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认识

2.1 感觉分类

2.2 感觉传导通路

2.3 感觉障碍分类

2.4 感觉障碍的影响

2.5 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恢复机制

2.6 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现代治疗

3 证型的选择依据

4 腕踝针的选择依据

5 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

5.1 量表选择依据

5.2 体感诱发电位的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量表积分分析

6.2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相关性分析

7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7.1 问题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病房收集的6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常规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中“中风”的取穴:取患侧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根据证型配穴取气海、血海、足三里。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取穴患侧上4、5,下4、5,留针24h,隔日1次。两组均为6天一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指数及体感诱发电位。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统计数据结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1.两组感觉障碍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感觉障碍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感觉障碍积分均有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改善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两组治疗后均可提高感觉障碍积分,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感觉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2.两组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积分均有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改善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两组治疗后均可提高运动量表积分,且两组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
  3.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BI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积分均有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改善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两组治疗后均可提高BI积分,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方面优于对照组。
  4.两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N20、P37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N20、P37潜伏期均有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改善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两组治疗后均可降低患侧N20、P37潜伏期,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感觉障碍积分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感觉障碍积分与患侧N20、P37潜伏期具有相关性(P<0.01),呈负相关。
  结论:腕踝针及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腕踝针结合常规针刺在改善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常规针刺效果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