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肝脾固定术对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6h】

肝脾固定术对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首都医科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脾固定术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儿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

符号说明

附图(1)

附图(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用门静脉部分结扎的方法制作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大鼠动物模型,并探讨肝脾固定术对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 方法与材料 1,模型制作: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O组)10只,开腹后仅行门静脉分离;门静脉高压模型组(PVL组)20只,开腹后行门静脉部分结扎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6周、10周测量门静脉压力,术后10周行门静脉造影,并抽血化验血常规和肝功能等。 2,肝脾固定术: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成4组:门静脉部分结扎组(PVL组)20只为对照组(利用上一组资料),肝脾固定组0(SHP-0)10只,肝脾固定组1(SHP-1)20只,肝脾固定组2(SHP-2)20只。PVL、SHP-0作为对照组,SHP-0仅行单纯肝脾固定术,不作PVL;SHP-1和SHP-2为手术干预组,于PVL术后2周行肝脾固定术。SHP-1组和SHP-2组分别在固定术后4周和术后8周测量门静脉压力,并行门静脉造影、抽血化验、取肝脾固定部位病理标本。病理标本行HE染色及FVⅢ-RAg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并行微血管密度计数。 结果 1,SO组术前门静脉压力为9.15±0.58cmH20,随时间无明显变化;PVL组术后出现门静脉压力升高,2周时为17.32±0.63cmH20,至术后10周压力仍维持较高水平,术后2周、6周、10周压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门静脉造影显示SO大鼠肝脏显影良好,门体间无明显侧枝循环形成;PVL组肝内显影减少,门体间侧枝血管建立,以脾肾之间最显著。脾脏增大,但无脾亢表现;化验肝功能未见异常。 2,SHP术后4周门静脉压力无明显下降,为16.78±2.06cmH<,2>O,术后8周压力下降,为14.75±2.19cmH<,2>O,SHP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HP-0组术后压力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门静脉造影显示造影剂经肝脾固定面进入肝脏,在肝内弥散或直接注入肝静脉。HE染色及FⅧ-RAg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见新生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计数SHP-0组、SHP-1组与SHP-2组分别为0.52±0.34/HPF,1.53±0.93/HPF和1.44±0.79/HPF,SHP-0比另外两组血管数少,而SHP-1与SHP-2间无明显差异(p>0.05)。SHP-2组有管径较粗的侧枝血管,而SHP-1组新生血管较细小。血常规化验和血生化检查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门静脉结扎术可以制作稳定的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术后压力接近术前压力的2倍,术后2周、6周、10周模型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均维持高压状态。模型大鼠肝功能正常,无脾功能亢进形成,模型制作成功。 2,SHP术后8周门静脉压力较肝脾固定前明显下降,肝脾固定处有新生血管生成,门静脉血流可以进入肝窦或汇入肝静脉。肝脾固定术可以有效降低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大鼠的门静脉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