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1952-1962)
【6h】

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1952-1962)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难点、新意所在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和难点

(三)新意所在

前言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形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

(一)美国“扶日制中”

(二)日本政府追随美国,反华反共

(三)日本人民期盼中日友好

二、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与对日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与对日政策

(二)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提出“区分论”,团结两国人民

二、贸易先行,以经促政

三、妥善处理战争遗留问题

四、广泛接触,长期积累

五、坚持政治三原则、贸易三原则和政治经济不可分思想

六、分化美日同盟,排除美国因素干扰

第三章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形式上是民间往来,实质上由政府官员直接领导

(三)全方位民间交流

二、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的作用与意义

(一)增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二)为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三)为尔后中日关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结束中日两国战争状态,使两国邦交正常化作为对日工作的目标。当时,美国垄断对日占领,左右着日本内政外交;日本为寻求战后经济复兴,一切唯美国马首是瞻,亲美反共,加入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之列。尤其是朝鲜战争的爆发,远东局势骤变,美国改变对日占领政策,“扶日制中”,撇开中国,片面对日媾和,又引导日本与台湾蒋氏集团签订所谓“和平条约”(原称“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彻底阻断了中日官方交往的可能。 然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既定目标,而是相信“人民创造历史”,本着“寄希望于人民”的思想,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民间外交”政策开启中日交往之路。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是根据当时中日两国人民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和主客观条件而展开的,以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为理念,运用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的伟大力量,从经济、文化交流开始,逐步积累和创造条件,来推动官方关系的前进,即“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在对日“民间外交”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对日关系中,从贸易入手,积极促进中日民间贸易的开启与发展,以经促政。 中国共产党的对日“民间外交”政策,开启了战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之路,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处理中日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