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研究
【6h】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序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结构安排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借鉴

2.1 人力资本与教育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筛选假设理论

2.2 西方就业理论

2.2.1 以“时间顺序”为主线梳理的就业理论

2.2.2 以“就业因素”为主线梳理的就业理论

2.3 过度教育理论

2.4 就业与产业结构理论

3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供求系统分析

3.1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供求系统的特征

3.1.1 多样化的供给和需求主体

3.1.2 多样化的主体目标

3.1.3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系统的特征分析

3.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的内涵及机制分析

3.2.1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的内涵界定

3.2.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结构及机制分析

3.3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结果分析

3.3.1 对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的认识

3.3.2 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结果的认识

4 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的历史考察

4.1 高校人才培养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关系的历史演变

4.1.1 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促使了大学的产生

4.1.2 劳动分工的深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同市场需求的连接

4.1.3 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关注高等教育同世俗工作世界的关联的合理性

4.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互动轨迹

4.2.1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

4.2.2 以满足精神与世俗需求为目标的民国高等教育

4.2.3 以满足经济和政治需求为目标的新中国高等教育

4.2.4 扩招后的“摇摆”的高等教育

4.3 小结

5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状——显性失衡的角度

5.1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失衡的衡量指标

5.2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失衡程度分析

5.2.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方式介绍

5.2.2 显性失衡状态的衡量标准

5.2.3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失衡的程度判断

5.3 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及用人单位分布情况分析

5.3.1 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5.3.2 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性质单位

5.4 小结

6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显性对接失衡原因分析

6.1 总量性失衡角度的原因分析

6.1.1 我国高校扩招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根本性原因

6.1.2 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

6.2 结构性失衡角度的原因分析

6.2.1 高等教育学历层次失衡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缺乏

6.2.2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6.2.3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6.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

6.3.1 大学生的职业标准呈现出“货币化”和“稳定化”的特点

6.3.2 大学生生就业区域的选择青睐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6.3.3 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6.4 小结

7 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隐性对接失衡分析——高等教育同职业匹配问题研究

7.1 研究思路

7.2 研究设计

7.3 数据分析

7.3.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7.3.2 高等教育与职业匹配情况的调查结果

7.3.3 高等教育同职业匹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高等教育同职业不匹配问题的原因分析

7.4.1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及人才培养“同质化”弱化了教育信号

7.4.2 人才市场信息机制不健全误导了人们的教育投资

7.4.3 市场需求信号不明确导致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欠缺

7.4.4 高等教育的效应需要被全面考察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高校人才培养层面

8.2.2 劳动力市场需求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高等教育同职业匹配问题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着个人教育投资回报的实现,牵扯到大学生家庭根本利益的保障,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从1998至2012年的14年间,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8.4%,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从1998年的88万人连年攀升至2013年的699万人。大学毕业生供给短时间内的迅猛增长,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呈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严重,也出现了隐性的“向下就业”现象,本文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所作的一种探索。实际上,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对大学生个人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如果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仅仅把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变量作为外生化变量是不够合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大学生劳动力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其特殊性,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的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很可能是局部的和片面的。
  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在理论上借鉴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系统,将高校置于这一供求系统框架内,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理论上归纳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在理论探讨过程中,本文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一特殊的供求系统的特点,分析了供求“对接”的运行机制,并借用劳动经济学中的均衡和非均衡以及“自然失业率”的概念,阐述了这一系统运行的结果。同时,将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这一“显性”供求失衡问题和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高等教育与职业的不匹配”这一“隐性”供求失衡问题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内,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拓展到一个更加全面的范畴。
  除此之外,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视角揭示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关系的本质规律,诠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职业意识、社会发展理念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得大学生劳动力短期内供大于求,但是这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我国低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过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行业垄断较为严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等原因共同导致了对大学生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失衡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根本性原因。此外,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些特点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
  本文借鉴国外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测量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匹配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的调研数据为例,在调研过程中,不仅涉及工作与就业期望的匹配、工作与学历的匹配、收入与教育投入的匹配,同时还涉及到学历教育中的知识、技能、能力与工作的匹配。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的高等教育同职业的不匹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一方面,相当大比重的被调查对象反映工作没有满足就业期望、学历高于工作所需、收入低于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更多的被调查对象反映,在技能和能力方面,高等教育没有很好的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以及人才培养“同质化”弱化了教育信号。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信息机制不健全误导了人们的教育投资;市场需求信号不明确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欠缺。
  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论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在高校人才培养层面,合理定位高校,实行分类办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大学生良好就业观念。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层面,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对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降低部分知识密集型行业和部门准入门槛;加大力度促进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信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