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上海
  • 会议文集: 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人口学会
  • 出版时间: 2015-11-07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4>
79条结果
    • 作者:朱宝树,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了普查时全国5岁及以上人口的现住地和5年前(2005.11.1)常住地的分布资料,据此,可以直接推算2005-2010年间各地区的净迁移人口.但是,如果采用将这5年间东中西部人口增量(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和"六普"数据)分别扣除自然增长量的方法间接推算迁移增长,将会发现与基于"六普"的直接推算结果有较大出入.笔者认为:胡焕庸线破与不破两难。面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荡荡,因势利导适当调节是需要的,而硬要逆向而动,则是“非狂即妄”。人口分布的均衡之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过份追求均匀分布,只会加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不平衡。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潮相比,5岁以下儿童的逆向流动虽属“涓涓细流”,但却引人注目。随着跨区域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流入地的流动儿童和流出地的的留守儿童同时增加,但后者增加更快。要积极推进“举家迁移”和“返乡团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协调发展。“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流量不可低估,但基于“六普”的推算数据可能偏大。“六普”关于按现住地和普查时5年前常住地分的5岁及以上的分布数据,为深入分析人口的分布迁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但普查时5年前常住地填报的准确性有待深入评估,今后的人口普查也需进一步关注这个问题。
    • 作者:米瑞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现状研究,以人口密度格网化方法绘制人口密度格网分布图,对25个人口属性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约减变量以消除重复和冗余信息,得到“年龄结构因子”、“家庭规模因子”、“医疗卫生因子”、“民族因子”、“教育因子”、“收入与城市化因子”六个主成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采用边际理论分析经济因素对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反制作用。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要素空间格局对人口空间结构的回归系数较为显著.基于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的定量预测,主要采用人口灰色动态预测方法预测人口,并基于格网和趋势面方法进行空间化,提出人口空间结构的评价标准,即人口空间结构应当与自然、经济等人口立地条件相适应,当人口空间结构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时,应通过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大迁移便利性等途径优化人口空间结构。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口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建议以自由贸易区、内陆港等政策倾向为途径,充分培育西安、乌鲁木齐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加快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加速人口快速增长的南疆地区的铁路建设,人口迁移和科学生育并举缓解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以期达到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率提高、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口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 作者:尹文耀,尹星星,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以胡焕庸线为基础,用两种方案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分为胡线东南、胡线西北两大区域.在考虑城乡迁移、地区迁移、2014年实行单独两孩、2016年实行普遍两孩生育政策模拟的前提下,对分省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以此为基础,汇总出胡线东南、胡线西北两大区域未来人口总量、城镇人口总量、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及其他一系列重要人口指标.论文将首先在以上假设下分析未来胡焕庸线两侧总人口、城镇人口分布格局,探索胡焕庸线会否突破;进而比较胡焕庸线两侧人口与水资源、耕地资源对比关系;比较胡焕庸线两侧城镇化速度、城镇化水平及其的差异;胡焕庸线两侧总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差异,从而为我国制订和完善区域发展的差别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作者:王铮,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未来中国2060年的气候变化,根据这个气候变化计算了中国的农业生产潜力,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农业供应人口能力特别是水资源供应,和CGE模型,计算了胡焕庸线在人口格局方面突破的可能性.进一步的文章认为中国如果要打破胡焕庸线,需要地缘政治经济学的改变.
    • 作者:王培震,徐建刚,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以人口分布研究为主的人口问题一直是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胡焕庸线的发现深刻奠定了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主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区域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空间特征,人口数量与分布预测也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以"胡焕庸线"为特征的人口分布研究领域在研究方向、研究理论、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系统回顾和分析国内人口分布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特征,对于把握我国人口和城市化未来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而以文献引文分析和共现分析为特征的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文献的题录信息和参考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出发,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可以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脉络和研究特征,这为人们梳理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进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基于知识图谱理论和从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1934年至2015年之间有关人口分布研究的3145篇施引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数量、作者、关键词和发文期刊等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和可视化,以期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领域研究的特点。
    • 作者:卿石松,丁金宏,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利用独特的夫妻匹配调查数据,分析"单独两孩"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不一致提供新颖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非常有限,"单独"、"双独"和"双非"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没有统计和数量的显著差异.配偶的经济社会特征,尤其是丈夫的经济收入显著影响妻子的生育意愿。妻子收入低、丈夫收入高,即生育机会成本低且有能力养育更多孩子的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相对较高。生育决策无法单方面决定,尽管两性平均的生育意愿非常接近,但因30%的夫妻生育意愿存在差异,使得夫妻一致的生育意愿较低,从而抑制实际的生育行为。因此,文章建议在生育意愿研究中加强夫妻匹配视角的分析,以提高其对生育行为的预测作用与强化政策应用效果。
    • 作者:汪静,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城市与农村的差异越来越大,加之城市开放性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内"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也有人称其为"进城务工人员",不管是何种称谓,他们都一样肩负着家庭的经济压力与重担来到北上广这样的前线城市,在人流攒动中寻求着生活的希冀.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迁移行为对于农村妇女而言,更多的是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冲击和不适应。她们大多是由于婚姻的捆绑,被迫跟随丈夫远离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在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生活,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沟通意识较差,家庭任务繁重,生活环境恶劣,社会支持缺乏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了她们不能够很好的融入新环境。在来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社交范围通常都是限制于“老乡圈”,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是“主内”和“照顾者”,因此家庭对于她们的附加程度远高于男性。迁移行为对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改变,反而,亲子关系与亲属关系受到的影响却比夫妻关系要大的多。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随迁妇女的现状、问题与需求调查,比较农村随迁妇女与上海本地常住妇女以及农村未流动的留守妇女间在家庭关系中的异同,从而分析其迁移动机及迁移对其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造成的影响,并探究造成此种影响的因素。
    • 作者:颜俊,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淮河流域横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的35个地市、222个县(县级市、区),全长约1000km,流域面积达27×104km2,人口约1.8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中国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中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始于淮河,淮河流域人口规模不断膨胀,淮河流域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统计单位,选取人口统计相关的指标为载体,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偏移-分享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基于Geoda分析的Moran指数等来研究人口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 作者:封志明,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1935年胡焕庸先生在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瑷珲—腾冲线",由此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今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胡焕庸线之问",以期解答新型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的可行性.本文首先通过对比分析中国1949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密度图,证明了“胡焕庸线”之于人口分布的现实意义,再从人口空间集疏变化和人口集聚度进一步阐释“胡焕庸线”背后的人口分布格局.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人口分布的人居环境适宜度,就应该实施人口集疏战略,根据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适度聚集或疏散人口,促进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相适应。由此认为:“胡焕庸线”隐藏的地理背景是人居环境适宜性,国家应抓紧研制人口发展空间规划,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城往哪里建?”、“路往哪里修?”等三个基本战略问题,以期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国家或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作者:武敏,王德,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市人口的结构与总体分布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特征人群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进行量化并分析,试图对上海市目前的城市特征空间有所识别,并对其发展历程及形成机制进行剖析,从而对城市的空间格局进行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描述。初步发现上海现处于绝对分散时期,户籍人口比重从城市中心向外呈现“低-高-低-高”的分布趋势,外来人口主要导入区域为城市核心区以及近郊区。年龄结构方面,上海的户籍人口老龄化严重,而常住人口由于大量年轻外来劳动力的补充而大大缓解了上海的老龄化率。
    • 作者:陈婷,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及ESDA方法,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以海南省18市县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地域景观四个层面构建海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探索近年海南省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以期为海南省区域政策的制定及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区域城镇化水平在逐年小幅度上升,但区域差异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利用Moran指数探索海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耦合度探索海南省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发现大多区域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且协调性存在区域差异。
    • 作者:陈烨,刘振宇,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研究将分层研究视角与分区研究视角相结合,产业城镇化与居住城镇化两个维度相结合,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研究判别云南省城镇化热点地区分布,比较西部山区城镇化路径的内部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云南西部山区县域城镇化路径提出思考。分层研究的结果发现,西部山区大量县级单元尚未成为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而地级市市辖区才是要素规模化集聚的重点地区。研究表明:云南省整体尚还处于点状集聚阶段,外溢效益尚未形成,西部山区发展需要更多谋求内生性动力。西部山区地广人稀,又是山区地形,集聚式规模化的城镇化路径并不适宜,而且其本身资源个体并不具有优势的品牌效应,因此宜因地制宜采取非规模化的城镇化路径,并同时需重点关注原生态要素的保护。保山-腾冲的城镇化路径提供了一些启发,可充分借助网络化生态人文资源的整体效应,走特色化道路,以非规模化、网络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基于上述的路径思考,西部山区城镇空间格局应形成开放的网络形态,这个网络格局将交通体系、城镇体系、旅游产业体系、非农就业体系一并纳入,形成一个扁平化而非等级化的网络体系。
    • 作者:丁瑶琳,黄晨熹,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我国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与传统高考分省录取的方式交织产生了当前的异地高考问题,这一问题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尤为突出和尖锐.一方面,这些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较高的大学毛入学率,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是外来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在现有条件下,全面放开不仅会引致本地居民的激烈反对,而且可能会诱发人口的快速无序增长.本文将从地区层面有针对性的探究进一步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可能路径,争取做到既有利于外来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又有助于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全面放开外来人口子女在沪接受中高职教育,以应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本文主要基于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对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规模及随迁子女的参与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全面放开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中高职教育可能产生的人口自效应,以及人口变动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针对推进职业教育在沪的全面放开和有效实践提出对策建议。
    • 作者:闫东升,陈雯,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但重速度轻质量城镇化模式加之户籍制度、财政制度等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伴随着显著的半市民化及城乡差距的扩大.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乡统筹,2014年我国颁布了旨在促进"以人为本"城镇化转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指出要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建设好广大农村,满足流动人口及农业人口的市民化需求.准确把握市民化需求时空演变格局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文章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流入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市民化需求测度方法,并依据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借助ESDA、重心曲线等方法,对我国县域市民化需求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
    • 作者:谭波,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产业转移和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局部地区的人口回流现象时有发生.关于人口回流的研究,以具体某个地区的研究较为丰富,并一致表明人口回流意愿逐渐增强.尽管年轻一代较老一代更愿意生活、工作于城市且应对城市方面的压力更加主动,但随着年龄渐长、城市就业收入等方面的障碍、国家战略开发实施及流出地政府的鼓励回流政策,更多的人更愿意回流.本文抽取样本范围内户籍为中西部地区的福建流入人口,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及收入、社会保障因素、回家频次、住房情况等对回流意愿影响显著。那么人口回流后的方向如何?研究后发现人口回流并不是阻碍城镇化过程的一种反作用力,其实更多的流动人口更愿意永久定居在流出地所在的县市。中西部是我国人口流出大区,是鼓励东部沿海城市继续吸纳还是增强中小城镇能力以吸引更多劳动力关系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成败。流动人口回流后的地域选择表明回流现象不是新型城镇化的障碍,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新趋势。
    • 作者:白蕊,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由于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2011年成为我国人口红利的"转折元年",比预期的2015年提前了4年,人口红利"拐点"提前而至.这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可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下降,城乡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渐放缓。我国人口红利“拐点”渐行渐近。这预示着在转型发展的中国,应培育新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是确保“人口红利”作用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但是我国人口教育年限相比发达国家较低,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这不利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红利作用的充分体现。在笔者看来,当前为延缓我国人口红利衰减,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加大教育投资,推进体制改革等方式,狠抓落实人口红利问题的研究。
    • 作者:夏贵芳,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为促进不同地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发展,本文以流动人口热点的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4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制度融入和公共服务5个方面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并比较了46个城市流动人口总体融入状况和各层面的融入差异。
    • 作者:马姣娇,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本文中,运用重心模型、重心偏移距离和方向计算公式,选取中国各省2000年到2013年人口总数、区域生产总值(GDP)及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数据,测算出经济人口及工业污染的重心地理坐标,结合重心路径几何图示法,利用Arcgis10.0绘制各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图,从偏移方向、移动距离等方面来说明在2000年—2013年期间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工业污染重心的空间转移动态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等相关数据分析方法从路径对比、空间相关性等角度来阐述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工业污染重心的空间联系。
    • 作者:徐立东,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正在大规模的向城市集中.目前在作者生活过的农村当中剩下的大多为老年人口,回家的路上曾不止一次的注意过路旁的水稻田大面积的荒芜,这样的局面与农业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不无关系.而河南省南部水稻田区与北方的小麦种植还不太相似,不太可能搞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所以水稻田的生产发展势必还是需要懂得精耕细作技术的农民作为支撑.然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青年也大批走向城市,懂得农业技术的已经不多,以后打算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下,谁将承担起水稻种植的这一工作才能保证袁隆平等科研人员研发的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的执行者,如果目前从事水稻种植的人口大面积的因为年老而退休,那谁能立刻就能派上用场而又高质高量的完成水稻田的农业生产。假如水稻生产者人数不足,会不会因为这些导致农业成本增加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上升会不会对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城市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呢?本文将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引起大家思考一下城市化进程中,懂水稻种植技术的人数越来越少,是否会带来一些对发展问题。
    • 作者:卜义洁,张尚武,
    • 会议名称: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随着交通出行方式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网络体系正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极具竞争力的空间概念.其中航空运输与城市网络格局密切相关,并在城市联系中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航空联系的视角出发,以城市间航空联系的强度作为衡量城市间关系强弱的指标,考察对航空运输量较为敏感的中国西北地区五省的城市间联系和城市群网络结构.基于五大省会城市的最近半年的航空数据,从数量级和空间分布两个纬度,分整体、省会间和地区内三个层次进行渐进分析和验证。最终得出我国西北地区门户城市、中心城市和主要城市网络结构的初步结论。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