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黄牛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秦巴山区5个品种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秦巴山区黄牛品种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采用PCR扩增和非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秦巴山区5个品种牛群体及1个对照品种(河南郏县红牛),289头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统计了各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及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rn 结果:6个黄牛品种在12个微卫星位点共发现110个等位基因,11个特有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为0.0016~0.5173,总群体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877~7.1326;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5192~0.8953,均为高度多态;平均杂合度为0.6672~0.7241.聚类分析结果,6个品种聚为3类.赤崖牛与郏县红牛首先聚为一类;陨巴牛与宣汉牛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同陕西省西镇牛聚在一类;蜀宣花牛自成一类.rn 结论:12对微卫星标记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秦巴山区黄牛遗传多样性的分析;6个品种变异程度多样性丰富;蜀宣花牛选育程度最高,其次是宣汉牛,赤崖牛同郏县红牛基本一致相对较低,陨巴牛和西镇牛基本一致,选育程度最低.秦巴山区各黄牛品种分布虽然地理分布格局相近,产区的自然环境相似,但品种之间亲缘关系并非相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