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 >早期北印度的多面毗湿奴像——以秣菟罗与克什米尔的实例为中心

早期北印度的多面毗湿奴像——以秣菟罗与克什米尔的实例为中心

摘要

在笈多时代的秣菟罗地区,曾经生产过一些多面毗湿奴像.这些戴冠毗湿奴像以正面示人,面部两侧伴有野猪与狮子.部分实例为四臂立像,但也有部分实例的下半身及手部残缺.在笈多时代,典型的毗湿奴图像头戴宝冠、饰物有耳环、项链及手镯,上臂处还可见圣线与粗大的花环.在部分实例中,狮子位于毗湿奴的右肩,面部朝向正前方或稍稍偏向右侧;野猪则被置于左肩,以侧面观表现.狮面代表那罗希摩(人狮),乃毗湿奴的化身之一.野猪面则代表毗湿奴的另一个化身筏罗诃.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部分实例,其中狮子被置于左肩,野猪被置于右肩.由此可以认为,秣菟罗地区毗湿奴像的面部配置并未固定下来,有时还会发生倒转.类似的毗湿奴像在中古时代,特别是9世纪前后的克什米尔地区(现北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亦有生产.这类毗湿奴像同样头戴宝冠,面部两侧伴有野猪与狮子.不过,这些雕像还在头部背面添加了第四面.他们是四臂立像,其显著特征之一是面部的配置完全固定,即,狮面那罗希摩永远被置于右侧,而野猪面筏罗诃永远位于左侧.与秣菟罗的实例不同,在克什米尔的实例中,狮面与野猪面不会发生位置上的互换.此外,较之秣菟罗的实例,在克什米尔的毗湿奴像中,狮面与野猪面皆以侧面观示人.既往研究认为,秣菟罗与克什米尔两地区的毗湿奴像都在表现同一形式的毗湿奴.特别是在毗湿奴派信徒的文献Jayākhyasa(m)hitā与Vi(s)(n)udharmottarapurā(n)a中被称为Vai(s)(n)ava的四面毗湿奴.不过,这一解释仍存在难点.例如,上述文献书写于7-9世纪左右,晚于秣菟罗实例诞生的笈多时代.更为重要的是,秣菟罗地区的毗湿奴像在头部背后并不存在第四面.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有关Vai(s)(n)ava的叙述仅见于Jayākhyasa(m)mhitā,并非在两种文献中皆有记载.在本文中,笔者将处理上述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