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九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董康刊行《周礼疏》之相关书函解读

董康刊行《周礼疏》之相关书函解读

摘要

古人的五经与其注疏最初是分别流传的,每读一经,需要将经文、注文、疏文集于一处,左右披检,才能深入研读,很是不便.到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易》、《尚书》、《周礼》三种首先上板,把经注、经疏分散到相应经句之下,使经、注、疏合刻于一处.如此一来,手持一书,注、疏俱在,是为注疏合刻本之始.其后,《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等经,也陆续以注疏合刊的方式付梓,这些经籍,都是半叶八行,又皆刊于越州,故统称为"八行本"或"越州本".关于这个越刊八行本,长泽规矩也曾经有过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说2:"总之,越刊八行本若以现存本为讨论基础,则原本应是两浙东路茶盐司所刊,乾道、淳熙年间首先刊行《易》与《周礼》,接着刊行《尚书》,到了绍熙年间再刊行《礼》与《诗》.最后庆元年间,沈中宾刊刻《左传》,而于此时间前后,不知是由政府还是民间出资,《论》、《孟》也上梓了,且历经宋元明三朝,都持续有补修与印行."越州本文字保留了很多孔、贾注疏的本来面目,较通行版本多有胜出,再加上传本稀少,故而一直为大家所重视.而其中的《周礼疏》一种,各传本又有早印、后印,原版、补版之别,不同印本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版刻与文字差异,因此尤其值得注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