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科书高峰论坛 >“吴凤”、“义民庙”、“外省人”:台湾教科书族群意识型态变动(1953-2015)

“吴凤”、“义民庙”、“外省人”:台湾教科书族群意识型态变动(1953-2015)

摘要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族群问题.台湾基本上是一个由移民所组成的社会,所有住民依照父系来源,可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四大族群.这种分类是199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为台湾社会普遍接受的方式.过去60余年来台湾的族群意识,有随着社会变迁及政治转型而变动的现象,教科书中的族群意识型态也随着社会上主流族群意识的转换而流动.1987年以前是"大汉族中心"意识,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合称为"汉族",但外省人是优势者,闽南人是弱势者,客家人是隐性者,原住民则是边缘者;1990年代是过渡时期,本省与外省展开族群意识的对抗和主流族群的竞逐;2000年代"台湾史"单独成册,教科书呈现"闽南中心思想",外省人有弱势族群意识;2010年代,外省人重新向闽南族群展开对抗竞逐,争取在教科书中并列.无论是威权体制时期,还是自由开放的时代,客家人和原住民都是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族群,外省人和闽南人则轮流成为教科书意识型态的霸权.本文讨论"吴凤"、"义民庙"、"画中的外省女人"三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教科书争议事件,分别代表不同时期教科书中的主流族群意识."吴凤的故事"显示教科书中长期歧视原住民族的事实;"义民庙争议"表现闽南沙文主义优势族群对客家族群的霸道;"画中外省女人"的描述方式,则是闽南族群对外省族群长期威权统治的反动,也是闽南中心思想的显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