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观测及中尺度特征诊断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观测及中尺度特征诊断分析

摘要

利用地面常规雨量站和探空站资料、FY-2E逐小时云顶亮温资料、多普勒雷达逐6分钟组合反射率拼图资料以及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3日-5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次过程雨带呈"C"字形分布在盆地边缘,雨团的移动路径表现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降水首先在盆地北部青藏高原东麓与大巴山山口附近开始,随后沿着高原东麓地形向西南方向发展,逐渐沿着高原东麓在盆地西北部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向的雨带:第二阶段降水重新在高原东麓与大巴山口附近发展,之后雨团仍然沿着地形向西南方向移动,当雨团移至盆地西南角时又沿着地形转向东发展,形成一"C"字形雨带:第三阶段雨带呈西南—东北向沿着盆地逐步东移南压,最后减弱并移出盆地.高空低槽东移、700hPa低涡与低空急流的形成以及地面低压的发展造成第一阶段降水;低槽东移加强、急流维持、中低层冷切和地面锋面的形成影响着第二阶段降水;冷气团推动锋面系统东移南压形成了第三阶段降水.盆地低层盛行气流转变为偏东气流是对流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盆地大气柱含有充足的水汽,存在明显的对流有效位能,热力条件和抬升指数也非常有利.云图特征表明一个空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对流云系自青藏高原东移南压影响盆地;雷达拼图的分析表明对流回波沿着高原东麓地形由北向南发展.在移动过程中,对流云系和回波系统的结构不断变化,沿着高原东麓及盆地东南地形不断形成的强对流云区和MCSs系统是引发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大气的非平衡强迫作用和地形作用也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机制.最后简单给出了这次过程的中尺度物理图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