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内发生了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吗?

摘要

本文以制造业内分地区、分行业的劳动投入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产业内区域间的劳动力转移,来探讨制造业内的产业梯度转移。研究表明,整体上制造业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并未大规模地由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有:①东部各省(市)之间及其各省(市)内部的地区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失衡,这些欠发达地区,如冀、闽、琼、粤北与粤东、苏北等,自然会成为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之地”。尤其是粤北与粤东、苏北等东部省份内部的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更是鼓励省内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②尽管中西部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资源、政策优势,但受地理区位、劳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并不具备产业梯度转移所要求的“地理比较优势”;而东南亚诸国由于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便利的海运条件与丰裕的自然资源等,已开始与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在东部,制造业内FDI主导的部分产业已开始加快在东南亚的布局。源、政策优势,但受地理区位、劳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并不具备产业梯度转移所要求的“地理比较优势”;而东南亚诸国由于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便利的海运条件与丰裕的自然资源等,已开始与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在东部,制造业内FDI主导的部分产业已开始加快在东南亚的布局。以耐克运动鞋为例,2000年我国生产了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同年越南的生产份额仅为13%;到2010年,越南就已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耐克鞋生产国。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以及可能的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西部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寻找新的着力点,经济发展更需要着眼于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由于东部产业并未大规模转移到西部,暗含“产业梯度转移”的区域发展战略将很难实现西部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收敛,这也就决定了除川、桂之外的整个西部,甚至包括中部的晋、吉、黑等,都不可能简单复制东部依靠产业承接与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成功经验。因此,只要西部的发展战略暗含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部署就需要进行调整并寻找新的着力点。在这个过程中,培育西部的内生发展能力将十分重要。这种能力包括区域积极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学习创新的能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第二,中部的产业承接应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重点引进符合区域发展战略的产业。目前,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出现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趋势,且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出现了向赣、湘拓展的趋势,但转移的产业更多的还是集中于传统产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例,向湘、赣、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这些产业都存在污染环境等外部影响。因此,中部固然可以依托“产业梯度转移”来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但指望由此实现中部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东部、中部间的经济收敛则不现实;盲目而不加选择地承接东部的转移产业不仅会进一步加大中部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而且会存在“挤出效应”。因此,中部的产业承接就需要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重点引进符合区域发展战略的产业,尤其是已出现转移趋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中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均需要充分发挥“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优势”,产业发展要着眼于区域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目前,尽管中西部的绝大多数省份均依赖陆路(铁路)运输,而陆路运输的“冰山成本”意味着中西部将明显缺乏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在产业承接中无竞争优势。近年来,伴随我国本土市场的整体规模逐步走向世界前列,并开始扮演全球产品购买者的角色,本土市场规模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从这个逻辑出发,只要着眼于区域或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中西部的产业承接就会具有新的“地理比较优势”。事实上,近年来制造业内的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西部转移,显然内部市场是吸引这些产业大规模进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中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还需要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即降低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等密切相关的成本。一般而言,影响产业转移的成本包括要素成本与交易成本。其中,要素成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影响较大,而交易成本对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影响较大。因此,尽管中西部在要素成本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但只要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仍然可以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方面与东南亚诸国展开竞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