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基于红外辐射轨迹探讨督脉及其旁开对照部位导热特性

基于红外辐射轨迹探讨督脉及其旁开对照部位导热特性

摘要

比较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产生的机理.分别使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Thermo Tracer 6T67型红外热像仪系统和瑞典百灵威公司生产的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Flux System 5000)观察人体背部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及其左右旁开对照点三个位置的表面或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得到如下结果:①在自然状态下,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相一致或基本一致的IRRTM,并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②背部督脉的IRRTM的出现率最高,达94.44%,其中通达全程者50.56%.③背部督脉的IRRTM的温度大多高于周围皮温,但也有低于周围皮温者.④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十二胸椎一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l cm非经对照部位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十二胸椎一个非穴位的深部1.0 cm、1.5 cm、2.0 cm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⑥对督脉的命门穴观察发现,在深度2.5 cm处,经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即消失(P>0.05).得出以下结论:督脉循行线上IRRTM的形成与其相关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密切相关,督脉循行线皮肤表面及深达皮下2 cm的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说明通过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经脉线下是一条具有三维结构的血流充沛,能量代谢旺盛的通道,这也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