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 >瑜伽行派之聲聞、菩薩「慈悲喜拾」與佛菩薩「大悲」

瑜伽行派之聲聞、菩薩「慈悲喜拾」與佛菩薩「大悲」

摘要

以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之《瑜伽师地论》为研究文献,对于其开创者—慈氏(Maitreya;弥勒)之姓氏来源maitri(慈心)为基点,来讨论声闻、菩萨于修「慈悲喜拾」之四「无量心」之瑜伽行(禅修)的异同,以及开展出佛菩萨「大悲」的过程,有下列三项结论:rn 一、相对于印度梵语maitrī(慈)源自神祗Mitra(密特拉)神或mitra(朋友)的诚信关系,汉字「慈」源自表达「父母之争子」的意涵.但是,印度佛教也有类似汉字「慈争」的意涵的发展.rn 二、《声闻地》之「慈愍」所缘之修行要点是:对亲友、怨敌,或者无关系的人,平等保持给与利益的意向(意乐),因而引发下、中、上品快乐之禅定境界的殊胜确信(胜解).其中,「利益之意乐」的心态,可视为是瑜伽行派修「慈俱心」的特色用语.此外,不只是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所产生的禅定喜乐,而是从给予别人利益的意乐而引发快乐的禅定状态,犹如世间所说「助人为快乐之本」,「慈」对菩萨的修行虽然更有运用的意义,但是《菩萨地》却不重视自身得禅定的快乐,反而重视观察众生的一百一十种苦,以及缘十九苦,发起大悲(mahā-karunā).其中,发起大悲的第一个原因:依据「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对象,或许是与大乘佛教将「苦集灭道」四圣谛以及阿含经典常说「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甚深」的意义相结合有关.由此,可看出《菩萨地》於「四无量」(慈悲喜拾)中,重视「悲」的倾向.rn 三、《菩萨地》运用出自《无尽意菩萨所问经》之具大乘佛教特色的三种(有情缘、法缘、无缘)「所缘」之「四无量心」,似乎大乘佛教将傅统的「四无量(apramāna)心」,以《般若经》的「毕竟空」、「无生法忍」等教义,开展成为「无缘」 (anālam.bana)、「无尽(aksaya)」法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