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17) >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地下结构的被动源叠前逆时偏移成像

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地下结构的被动源叠前逆时偏移成像

摘要

青藏高原碰撞带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为了解释碰撞带的结构,并进一步了解碰撞的机制,地震学家用高斯束偏移成像、CCP叠加方法和层析成像等方法研究了此区域的地下结构(Guo et al.,2013;Hetényi et al.,2006;Hung et al.,2010;Nábělek et al.,2009;Nowack et al.,2010;Tseng et al.,2009;Xu et al.,2013;郑洪伟等.,2011).针对研究区域的地形起伏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边界积分-有限差分结合方法,用于将起伏地表上的地震数据进行波场重建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了Hi-CLIMB南段台阵的数据,对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进行成像。初步成像结果表明,结果与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Nabelek)的成像结果总体上相似,而在200km处结果的Moho面的倾角更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