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砷暴露与砷毒性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摘要

由于以台湾为主的研究者相继报道了在50年代发生"乌脚病"的台湾南部砷中毒地区除皮肤癌高发外,各种内脏癌也高发,从而引起世界尤其发达国家对低剂量慢性砷毒性的关注.一些国家开始将饮水砷最大污染水平(MCL)限值从0.05mg/L下调.加拿大提出了0.025mg/L的过渡性标准,日本、欧洲一些国家下调至0.01mg/L,美国环保局(EPA)经过研究与综合分析,也决定将饮水砷卫生标准从0.05mg/L修订为0.01mg/L.但是,由于饮水中的砷为地下水的天然污染所致,砷又是地壳中普遍存在和较丰富的元素之一,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砷,每个人每天或多或少都在暴露砷.因此,砷暴露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问题是究竟暴露多高浓度或接触多长时间或伴随何种条件以及受那些因素影响下才能引起发病,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搞清楚这一问题,不仅对消除人们对砷诱发癌症的恐惧,而且对国家采取切实有效和经济的改水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关注和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近年在该领域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仅供我国研究者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