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医心理思想

摘要

中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整体观,在理论上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诊断上是“四诊合参”“司外揣内”,在治疗上是“辨证论治”,其特点体现了“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的立足于“人本”而非“物本”的有机哲学特点。中医心理思想中在“人贵论”思想影响下,认识到人的“七情”“人格”“体质”和“行为”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其医疗模式应是个体化的诊疗模式,既不是仅仅针对发生的疾病,也不仅仅把人当作为一个单纯的生物体来对待,而是把病人看成一个具有情感活动,而又失去健康状态的复杂人体,把“人”置于外部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文化之中又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治未病”防范于未然的理论,可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无论是未病先防还是既病防变,都应关注体质与精神情志的调节与改善,使机体的抗邪能力增强,防止内外病邪的侵害。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所著《医门法律》一书深谙“治未病”思想的精髓,全书贯彻着未病先防,已病早疗的精神。可见,祖国医学的“治未病”受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影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将防病和养生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人生命自然本质的最大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