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例海绵状血管瘤32P-胶体注射后患处放射性监测

摘要

目的:探测海绵状血管瘤32P-胶体注射后患处32P-胶体滞留情况。 方法:将探头前盒拧下,纵标杆定于13cm处,横标杆与准直器口缘相迭.按常规配备病人所需32P-胶体体积及剂量,分别测定空气本底、注射前针管内32p-胶体及注射后针管内残留32p-胶体的放射性计数/min,注射后10min(注射后压迫针眼处无出血时)及1d、2d、3d、14d血管瘤注射处体表部位放射性计数/min.每次测定计数率几何条件一致,即电压一致、部位一致、距离一致(血管瘤或注射器对准于准直器中央并紧贴于准直器横标杆)。注射前针管内32p-胶体放射性计数/min,减去注射后针管内残留32p-胶体放射性计数/min,即为32p-胶体净计数/min;注射后海绵状血管瘤体表部位放射性计数/min,减去空气本底计数/min,为注射后海绵状血管瘤体表部位净计数/min. 结果:14例海绵状血管瘤32p-胶体注射后患处放射性监测,4例注射时无回血或极微量回血;6例回血较多,注射过程中可见回血但非全过程均有回血;4例注射全过程均有回血.上述三种情况注射后10min血管瘤体表部位净计数/min与注入32p-胶体净计数/min的比值分别为83.2%~93.0%,55.8%~81.7%,32.9%~63.6%。因血管瘤距体表有一定距离,实际比值应比上述偏高。注射后14d与10min时血管瘤体表部位净计数/min比值为50.6%~50.9%,基本符合32p物理衰变规律. 结论:32p-胶体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其分布与注入部位一致的原则,注入处是其主要的分布部位。此治疗方法是安全的,临床大量病人的治疗,未见造血系统损害的报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