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蜓蜥尾自切的能量代价

摘要

许多蜥蜴利用尾自切来逃避天敌的捕食,但这种机制亦令断尾个体蒙受代价。作者用2004至2006年5月从杭州捕获的445条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成体研究该种石龙子尾自切的能量代价。445条成体中有343条(约77%)曾经经历尾自切。具有再生尾的个体比例和断尾部位的频次分布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作者选用20条具有完整尾部的雄体,人工诱导其三次断尾,获得三个尾段。测定实验动物各尾段以及躯干和肝脏的脂肪含量。尾部脂肪沿尾纵长呈非等比例分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接近尾基部的区段。因此,远端部分断尾能量代价较小。由于野外印度蜓蜥断尾多发生在尾中段和接近尾基部的部位,故认为自然种群中发生的尾自切通常使断尾个体蒙受显著的能量代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