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

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

摘要

热液白云岩形成机制及其油气储层地质研究是当前白云岩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的广元峡沟煤矿剖面白云岩为研究对象.该剖面由下部地层向上,白云岩化程度逐渐增强,颜色由深到浅,岩性由生屑灰岩逐渐过渡到斑状白云岩,然后再到中粗晶白云岩,上部覆盖茅口组泥灰(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发育于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由中晶到粗晶的半自形-自形白云石组成,其中可见鞍状白云石.岩石中溶蚀孔洞发言,孔隙内有沥青充填.微晶灰岩的δ13 CVPDB值为3.23‰,δ18OVPDB值为-5.03‰;白云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明显低于灰岩样品值,δ13CVPdb值为3.29‰~4.14‰,δ18OVPDB值为-6.07‰~-6.75‰.流体来源可能为经历了深循环的大气降水.在断裂活动时,深部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当运移到栖霞组和茅口组时,由于有吴家坪组泥灰岩和泥云岩的封堵,流体的运移被减缓甚至停滞,促使围岩发生白云岩化,溶蚀作用也同时发生,产生溶蚀孔隙.由此在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可能形成热液白云岩储层,具有一定的储集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