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刺绣艺术

刺绣艺术

刺绣艺术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轻工业、手工业、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4347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文化月刊、中外文化交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年第十四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2009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等;刺绣艺术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邵绚、刘少勇、刘津等。

刺绣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4347 占比:98.29%

总计:14597篇

刺绣艺术—发文趋势图

刺绣艺术

-研究学者

  • 邵绚
  • 刘少勇
  • 刘津
  • 孙佩兰
  • 宗禾
  • 宫佳
  • 崔荣荣
  • 张嫱
  • 张艳清
  • 李夏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欣雨; 王慧灵
    • 摘要: "绣郎"的出现使得传统刺绣有了"他文化"加持,实现了刺绣艺术领域的"破与立",即打破了大众对于刺绣的性别刻板印象,同时重塑了刺绣与性别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将透过徐州"绣郎"席建勋的刺绣艺术观,来分析"他文化"影响下的徐州刺绣"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以此来洞察刺绣艺术发展中的"他文化"嬗变。
    • 张嫱
    • 摘要: 刺绣是我国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从刺绣最早的实物——西周墓葬中的辫子股线条就可以看出那时已有针法的存在。中国历代刺绣艺术针法不断发展,直到现在四大名绣的不断创新,每一种针法都有最适宜绣制的物象。每个部分以实物案例讲述针法的具体传达,力求为之后的刺绣艺术针法发展添砖加瓦。
    • 张嫱
    • 摘要: 从刺绣针法的起源,苏、湘、粤、蜀四大名绣针法的发展变化,绣种的增加等角度梳理了刺绣艺术针法的发展及其传承与创新,本着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的心愿,为现代刺绣艺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 周鋆
    • 摘要: 赵红育,江苏无锡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在全面继承传统锡绣的基础上,她首创“双面精微绣”。刻划入微、形神兼备的精湛工艺背后,是赵师傅40多年的执著与坚守。
    • 宋廷菊
    • 摘要: 数字化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目前,桃源刺绣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工作主要涉及录像、采访和藏品介绍等基础部分,对桃源刺绣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主要采取真实、系统、全面的拍摄记录,结合二维动画、三维动画、3D渲染等现代科技手法。文章首先介绍了桃源刺绣的由来、价值和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之后基于桃源刺绣非遗文化保护现状,论述了桃源刺绣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方法,以供参考。
    • 孙里; 李丹文
    • 摘要: 无锡锡绣是苏绣的分支,以地域得名.贵州剑河苗族锡绣也被称之为锡绣,是苗绣的分支,以其材质命名.两种刺绣艺术都被称之为锡绣,虽同音同字却各具特色.本文从无锡锡绣与剑河苗族锡绣的艺术形式入手,从锡绣的历史沿革、材质、绣法、纹样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并提出两种锡绣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 杨明
    • 摘要: 徽州云肩艺术作为徽州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徽州民俗技艺和传播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刺绣工艺发达,绣品不乏佳作,在地域文化和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徽州云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表现风格.文章以徽州云肩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和博物馆展品分析基础上,尝试从中提取刺绣图案、色彩等艺术符号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探讨有关徽州云肩艺术的活态演绎,为现代服饰设计和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 乌日利格
    • 摘要: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艺术,刺绣图案的造型表现形式多样,色彩艳丽,既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文化交融特色,又蕴含着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宗教文化,特别是不同色彩在刺绣图案中的运用更凸显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文化特色。本文将蒙古族刺绣艺术中的图案色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蒙古族刺绣艺术进行简要介绍,在结合其刺绣艺术中图案来源和发展的基础上,对蒙古族刺绣图案中的基本色彩与色彩的构成和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 丁俊超
    • 摘要: 苗族刺绣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渊源.苗族女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用刺绣提炼自然界动植物的样态并融入服饰品.流传至今,苗族刺绣艺术仍然保留着沉积下来的古代苗族人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着每代苗族女性个人的艺术水平.苗族刺绣兼具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的艺术特征,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和领域关注.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应对苗族刺绣艺术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推动苗族刺绣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 许星
    •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晚清社会动荡,国家积弱不振导致百业渐衰。社会上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振兴实业、劝兴工商是救贫弱、图富强的有效之路,并提议举办全国性的博览会。为此,以“实业进步、扩张销路、竞争改良”等为宗旨的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在南京成功举办。作为展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刺绣品,因其美艳精妙,巧夺天工,受到世人的喜爱。本文重点就劝业会中刺绣展品的艺术特色、绣制技艺、所获褒奖、改良出新和刺绣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