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标记物

分子标记物

分子标记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025450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血栓与止血学、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福建省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3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等;分子标记物的相关文献由154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璐丝、江冰、杨承刚等。

分子标记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5450 占比:99.97%

总计:1025711篇

分子标记物—发文趋势图

分子标记物

-研究学者

  • 张璐丝
  • 江冰
  • 杨承刚
  • 谢犁犁
  • 刘昊
  • 刘可
  • 段宣初
  • 石晶明
  • 范建兵
  • 郭俊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广智; 张佳乐; 伊西才; 魏礼洲; 刘卫平
    • 摘要: 目的探讨WHO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WHO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及分子标志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在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中,年龄、KP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分、肿瘤是否全切、术后是否接受同步的放化疗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并且非参数分析显示IDH突变型的WHOⅣ级成人弥漫性胶质瘤预后好于IDH野生型的WHOⅣ级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结论在WHO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中,年龄,KPS评分,肿瘤是否全切,术后是否接受同步放化疗以及MGMT蛋白表达为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并且WHOⅣ级的IDH野生型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预后比IDH突变型差。
    • 林晓强; 韩涛; 张斌; 邓靓娜; 景梦园; 周俊林
    • 摘要: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子标志物的应用已纳入结直肠癌诊疗体系,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及新兴的影像组学方法对于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诊断、指导靶向治疗等方面具有卓越价值。本文对于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相关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 杨静; 艾力·伊敏; 闫骏
    • 摘要: 当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中首位是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实SETDB1基因增强了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转移能力,还能抵抗肿瘤细胞凋亡,加速肿瘤的演进过程。本文对SETDB1的分子结构及功能、SETDB1蛋白与多系统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肿瘤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刘佳; 范春光; 孙立魁; 赵增琳
    • 摘要: 目的探讨以体外皮肤刺激试验作为家兔皮肤刺激的替代试验,检测皮肤刺激性,分析试验模型相关分子标记物。方法选取2种医疗器械产品,通过重建人类表皮模型(RhE模型)体外皮肤刺激试验检测皮肤刺激性。收集皮肤组织培养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基中白细胞介素(IL)-1α、IL-8含量。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使用4%乳酸处理,上皮细胞萎缩,角质层脱落;采用其他方式处理的上皮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氯化钠注射液配制的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极性阳性对照和芝麻油制备1%的SDS非极性阳性对照中,上皮细胞变性坏死。ELISA结果显示,培养基中IL-1α表达与皮肤刺激指数呈正相关,IL-8与皮肤刺激指数呈负相关。结论IL-1α可作为RhE模型体外皮肤刺激试验的分子标记物,以分析医疗器械产品的皮肤刺激性。
    • 杨帆(综述); 张剑宁(审校)
    • 摘要: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修订中胶质瘤增加了分子病理特征,如IDH突变、1p/19q共缺失和H3K27M突变等[1],整合诊断为将来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研究发现胶质瘤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存在表达异常,而且,lncRNA参与调节胶质瘤多种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胶质瘤诊疗新的分子学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就lncRNA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调控作用、作为分子学标记物和潜在治疗靶点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贾莉; 曲虹; 刘雨洋; 罗晓玲
    • 摘要: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指标,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PUC)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病理机制及对病变预后评价的可能性。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PUC患者45例,其中复发26例,初发19例,术前观察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记录超声造影各项参数并分析,如造影剂到达时间(AT)、峰值时间(PT)、峰值强度(PI)、廓清时间(WT)。结果在45例PUC患者中,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HGIPUC)25例(25/45,55.56%),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LGNIPUC)20例(20/45,44.44%)。HGIPUC患者中复发24例(24/25,96.00%),初发1例(1/25,4.00%);LGNIPUC患者中复发2例(2/20,10.00%),初发18例(18/20,90.00%)(P0.05),PI、WT大于LGNIPUC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GIPUC组中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LGNIPUC组(P<0.01),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阴性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UC患者的PI与Ki-67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r=0.523,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反映不同级别不同浸润性PUC肿瘤增殖及血管形成情况,具有快捷、可重复、相对无创的特点,对PUC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揭示抗精神病药物引发代谢综合征相关分子机制及其预防新靶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类疾病主要的临床治疗方式,然而约40%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出现药源性代谢综合征这一不良反应。近期,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解析了药源性代谢综合征相关分子标记物及其发生机制。
    • 王慧敏; 赵维超; 胡南; 张燕斌; 丁德馨
    • 摘要: 为探究低剂量α粒子辐照对斑马鱼初级造血的影响,使用241 Am作为α粒子辐照源,对脱绒毛膜后的5 hpf胚胎进行0、0.425、0.85、1.7 mGy的辐照,采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约14 hpf斑马鱼胚胎初级造血分子标记物gata1a和spi1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2 hpf斑马鱼胚胎初级造血分子标记物gata1a和spi1b的相对表达,并采用联大茴香胺染色法检测了48 hpf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通过与对照组相比发现,0.425 mGy剂量组的gata1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spi1b表达略有减少(p<0.05),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减少;0.85 mGy剂量组的gata1a和spi1b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1.7 mGy剂量组的gata1a和spi1b表达均显著升高(p<0.001),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剂量小于0.85 mGy的α粒子辐照对初级造血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剂量为1.7 mGy的α粒子辐照诱导了胚胎兴奋效应,即剂量为1.7 mGy的α粒子辐照对胚胎期斑马鱼初级造血具有促进作用.
    • 孙馥箐; 沈明虹; 汪沙; 段华
    • 摘要: 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smooth muscle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是一类区别于良性子宫平滑肌瘤和恶性子宫平滑肌肉瘤的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发病率较低.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预后良好,但实际病程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复发、恶变风险.STUMP的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病理诊断标准,争议较大.免疫组织化学分子分型及基因组分析可能对评估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但证据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尚无指南或共识规范STUMP的治疗,对于已完成生育的患者,全子宫切除术是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而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则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规律随访是及时发现漏诊和肿瘤复发的重要保障.
    • 郭阗廷; 石锦; 戴鹏; 熊丽娇; 莫建文
    • 摘要: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深静脉血栓疾病(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培养大鼠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筛选并构建IL-6干扰表达腺病毒载体;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含有IL-6干扰基因的腺病毒构建IL-6干扰表达的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中不同组别大鼠血栓形成数量、组织中IL-6基因表达和血清中IL-6含量差异,分析IL-6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联系.结果:507 IL-6 si-RNA在各实验组中对大鼠内皮细胞中抑制IL-6产生最为有效.与model组相比,model+si-RNA组血栓形成率低,model+LMWH组血栓形成率相当,model+空载体组血栓形成率高.与model组相比,model+si-RNA组血清IL-6、IL-6 mRNA和IL-6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odel+si-RNA组相比,model+LMWH组血清IL-6、IL-6 mRNA和IL-6蛋白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6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IL-6可能为深静脉血栓疾病临床预测诊断的候选分子标记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