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8773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等;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磊、丁国善、叶啟发等。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8773 占比:99.88%

总计:78871篇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发文趋势图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研究学者

  • 张磊
  • 丁国善
  • 叶啟发
  • 宋少华
  • 施晓敏
  • 明英姿
  • 李新长
  • 滕飞
  • 蒋继贫
  • 薛武军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鹏飞; 王清平; 王洪海; 张玮晔
    • 摘要: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潜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临床资料。所有供者均行气道分泌物、尿液和血液培养。总结供者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来源和构成比,并进行主要革兰阴性和阳性菌耐药性分析。结果465例供者中330例存在感染,感染率为71.0%。供者阳性培养标本中,下呼吸道标本占63.8%(292/458)、血液标本占18.6%(85/458)、尿液标本占17.7%(81/458)。共分离5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0%(384/512),革兰阳性菌占18.2%(93/512),真菌占6.8%(35/512)。革兰阴性菌中占比前3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对头孢菌素的敏感性较差;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氨基苷类敏感性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对其余各类抗生素普遍耐药。革兰阳性菌中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分离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钠耐药率分别为36%和87%,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普遍耐药;屎肠球菌对喹诺酮类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90%及以上,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达55%。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革兰阴性菌是最主要的分离菌株,部分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趋势。
    • 昌盛; 代林睿
    • 摘要: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目前已成为我国器官捐献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供者质量的复杂性,扩大标准供者(ECD)供肾占比增加,从而对供肾的可利用性以及肾移植受者术后的长期预后造成很大的影响。加强供肾质量的维护与评估,对于改善供肾质量、增加供肾获取与利用、改善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机械灌注保存作为器官保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但可以延长供肾保存的时间,改善供肾质量,而且在供肾修复及功能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文献介绍了机械灌注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质量维护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对应的处理方案与进展,旨在为选择供肾的最佳保存方式,提高ECD供肾质量和利用率提供参考。
    • 马寅锐; 宋文彬; 胡伟; 赵永恒; 宋永琳; 崔建春; 李树欣; 谭顺成; 孙洵
    • 摘要: 目的观察T细胞多克隆抗体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ation,DD)供肾移植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自2015年8月20日至2020年2月28日符合研究标准的共324例肾移植受者资料,将其分为使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bbit anti human thymocyte immunoglobulin,rATG)的患者(A组)147例,使用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 lymphocyte rabbit immunoglobulin,ATG-Fresenius)(B组)的患者177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发生情况、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情况以及肺部感染、骨髓抑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情况等。结果A组和B组在DD供肾移植中术后1年内AR发生率分别为32.65%、16.94%(P0.05)。结论rATG和ATG-F均能安全有效地运用于DD肾移植术前诱导及术后治疗,rATG纠正DD供肾移植中DGF的作用及降低AR的发生率有着更优的表现。
    • 苑俊; 刘念; 韩暄; 王国斌; 黄帆; 赵红川; 邵敏
    • 摘要: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donor-derived infection,DDI)对肝移植受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7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肝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16例)和阴性组(59例),分析供肝灌洗液培养阳性病原体的分布,观察两组受者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根据是否发生DDI,分为DDI组(9例)和非DDI组(66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75例供肝灌洗液中16例培养结果阳性,共分离出病原体20种,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20%(4/20),革兰阴性杆菌占70%(14/20),真菌占10%(2/20)。75例受者中术后35例发生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腹腔感染,其次为肺部感染,其中阳性组有75%(12/16)的受者发生感染,阴性组有39.0%(23/59)的受者发生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受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脓毒症、腹腔内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受者中共有9例受者发生DDI,发生率为12%(9/75),病死率55.6%(5/9)。与非DDI组受者相比,DDI组受者术后AKI、脓毒症、腹腔内出血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以及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发生率更高,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更长,围术期病死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DI对肝移植受者临床预后有一定影响。
    • 刘媛; 黄明涛; 陈旻
    • 摘要: 为了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伦理审查经验,为医疗机构开展相应伦理审查提供参考性价值。通过运用描述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根据数据饱和原则,最终选取10名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委员及秘书作为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取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发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伦理审查经验包括伦理委员会职责、伦理审查要点、伦理审查会议形式及其优缺点、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建设四个主题。因此,目前医疗机构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伦理审查存在缺陷,可通过遵循医学伦理四大原则落实伦理审查要素、完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赠相关法律、构建合理高效的伦理审查会议模式、建立健全适宜的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运行方式等予以完善。
    • 戚贵生; 董晓燕; 叶盛浩; 潘春辉; 张学军; 宋康
    • 摘要: 目的概括及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OPO)实现的10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案例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OPO办公室实现的全部10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案例资料,分析捐献者的年龄、性别、主要原发病、籍贯及捐献率、产出比、利用率等器官捐献数据。结果自2014年7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OPO片区的每百万人口捐献率分别为1.7(2014年)、4.1(2015年)、4.5(2016年)、8.6(2017年)、5.2(2018年)、3.1(2019年),5.9(2020年),与同期上海市的PMP数据基本持平。医院OPO共成功利用捐献肝脏88个(利用率96.6%)、肾脏200个(利用率93.5%)、心脏6个(利用率100%),总产出比1∶2.94。捐献者平均年龄44.7岁;男性(80%)远多于女性;上海户籍人口占20%;平均住院天数6.1 d。主要原发病构成比为脑出血48%、颅脑损伤44%、脑梗死5%、缺血缺氧性脑病3%。本中心91%的器官捐献案例产生于各重症监护室。中山医院OPO片区上报潜在器官捐献者线索的转化率为32%,未转化案例中家属明确拒绝70%、病情未达标21%、患者死亡9%。结论随着上海城镇化逐步完成,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国家对工作环境防护的改善和交通的治理,器官捐献者中的外伤性病因逐步减少,而内科性病因(如脑出血、脑梗死、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则逐步增多,高龄捐献者也并不鲜见。如何提高本地居民的器官捐献意愿、提高潜在捐献者的转化率、提高捐献器官的产出比(多器官联合捐献),是OPO面对的现实课题和长期工作。ICU是器官捐献的主战场,提高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参与器官捐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正确认识器官捐献者的病情,尽早开始器官维护的重症医学治疗,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开始。
    • 谢贤宇; 魏琴; 张蕙; 吴勇; 吴勤德; 黄发云; 陈燕凌
    •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器官获取组织(OPO)对器官捐献工作及器官捐献质量控制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合OPO牵头医疗机构联合前、后器官捐献成功的36例、33例案例在器官捐献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情况以及器官捐献质量控制和管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联合OPO成立后器官捐献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均得到进一步提升,年捐献例数、年器官获取数、日均获取器官数、每百万人口捐献率(PMP)、协调员工作效率指数等指标进一步提高。器官捐献转化率由联合前的26.5%提升至联合后的29.0%,平均器官产出率在联合OPO成立前后相差不大,维持在3.3以上的高水平,与联合OPO成立前比较,联合OPO成立后获取器官利用率、边缘供器官比例、器官保存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NF)发生率、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联合OPO成立前、后的捐献器官获取后活组织检查率分别为27.7%和58.3%,而器官外流率分别为83.1%和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联合OPO建设有助于推动器官捐献和获取工作高效发展,降低器官捐献和获取成本,提高器官捐献和获取工作成效和质量控制与管理水平。
    • 江文诗
    • 摘要: 器官短缺是全球移植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所有国家通过减少疾病负担和扩充符合伦理原则的有效器官来源以实现器官移植的自给自足。在全球范围内,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仍是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积极推动死亡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这些举措正逐步改变亚洲地区以活体捐献为移植器官主要来源的格局。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放缓了全球器官捐献和移植数量近十年的增长趋势。在疾病负担和移植需求未有显著降低的前提下,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总方针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稳步开展。这一定程度证明了在人民群众医疗诉求和移植需求的持续驱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一个有韧性的、有抗压能力的、并具运作惯性且行业赖以生存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站在中国看亚洲,站在亚洲看世界。本文通过整理全球及亚洲器官捐献与移植相关数据,重点剖析在全球器官移植发展新潮流下亚洲器官捐献和移植整体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特征及实践经验,探索脑死亡器官捐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亚洲及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参考。
    • 项捷; 厉智威; 张微; 梁廷波
    •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肝移植的早期探索,中国肝移植事业已经过50余年的奋斗与发展,一代代移植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特别是近10余年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和器官移植改革不断推进深化,肝移植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被称为“中国模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1]。
    • 陈岗; 韩明; 何湘湘; 江文诗
    • 摘要: 器官短缺是全球移植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寻找多渠道的供者器官来源成为器官移植界的当务之急.近日,关于"扩大可控型经循环标准确定死亡后器官捐献(cDCDD)实践的联合声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声明旨在推广cDCDD,以提高器官捐献率,以期实现移植自给自足的最终目标.本文将整理声明提及的重点内容,阐述经循环标准确定死亡后器官捐献(DCDD)的学术名称更新及相关讨论、DCDD的发展趋势、构成cDCDD临床路径的基本部分及影响实施cDCDD的关键因素,思考该声明对我国器官捐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