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侏罗纪

侏罗纪

侏罗纪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0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557种,包括电影文学、大众电影、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3年安徽省及邻区构造与成矿学术研讨会等;侏罗纪的相关文献由2155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泓、陈建平、肖传桃等。

侏罗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0 占比:96.75%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3.02%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23%

总计:1323篇

侏罗纪—发文趋势图

侏罗纪

-研究学者

  • 江泓
  • 陈建平
  • 肖传桃
  • 邢立达
  • 刘兆生
  • 刘春莲
  • 吴因业
  • 邵龙义
  • 陈汉林
  • 伊海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锦昌; 杨晓东; 林婧雪; 曲梦; 罗怡鸣
    • 摘要: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沉积断层和垮塌断层三种类型的断裂构造,并对其走向、倾角、断距等几何参数与变形特征进行了推测和定量研究。研究还发现,基底断层是洋壳受到板块伸展拉张而产生的,在后期海底沉积过程中持续发育并错断上覆沉积物,在海底形成明显的断层陡坎。沉积断层是沉积地层自身重力作用的产物,受到沉积地层岩石性质的控制。垮塌断层是岩浆侵出或者侵入形成海山,导致洋壳及其上覆沉积局部抬升并向两侧推移,引起先存的基底断层和沉积断层重新错动产生的。研究区内切断洋壳基底和上覆沉积的活动断层的推测走向大体符合侏罗纪洋壳基底面起伏、重力异常骤变界面以及地磁异常条带等的走向,表明这些断裂从侏罗纪洋中脊的海底扩张中演变而来,并且持续活动至今。这些发育在古老洋壳上的断层能够长时间让水进入岩石圈并进入俯冲带及地球内部,从而促进地球水循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这些断裂产生大地震,但这些断层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演变成俯冲带地震大断裂,今后研究应该关注这类断层在靠近海沟之前的演化规律和潜在地震风险。
    • 江泓
    • 摘要: 说起件罗纪的海皇,那一定是长着大脑袋的上龙家族啦。上龙家族不仅统治着朱罗纪的海洋,而且还统治着白严纪早期的海洋,但到了白垩纪晚期,整个上龙家族却突然衰落,而短颈龙就,是北美洲最后的上龙类。
    • 张云; 张天福; 程先钰; 孙立新; 程银行; 王少轶; 王善博; 马海林; 鲁超
    • 摘要: 【研究目的】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纪含铀岩系直罗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开展铀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首次建立的钻孔—测井综合数据库,精细构建了东胜铀矿集区多尺度、多类型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实现其可视化功能。【研究结果及结论】综合地质建模研究发现本区铀成矿具有以下特征:(1)受直罗组沉积期“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古地貌格局的影响,纳岭沟—大营地区直罗组下段存在区域性沉积相变,由北部呼斯梁—唐公梁古隆起区向西、向南方向,沉积体系由冲积扇—砾质辫状河向砂质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有序转变,大营铀矿化集中产于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部位的分流河道一侧,纳岭沟铀矿化主要产于砾质辫状河之上的砂质辫状河道中;(2)自东部呼斯梁向西部大营地区,直罗组下段铀储层的非均质性增强,具体表现为砂体厚度明显减薄、含砂率降低、泥岩层数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内部开始发育薄层煤线。这种组合的出现在大营西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横向泥质隔挡层和垂向还原层,在后期成矿过程中极大地抑制了层间氧化带向西推进的速率和里程,从而在大营一带形成稳定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和持续的铀矿化;(3)矿床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显示,大营弧形展布的铀矿化体与东部相邻的纳岭沟—塔然高勒铀矿化几乎相连,且两矿床之间的伽马三维属性模块亦有较强的放射性异常显示,指示着大营与纳岭沟之间的塔然高勒—乌定布拉格地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 许云; 张宁; 赵存良; 梁汉东; 孙玉壮
    • 摘要: 【研究目的】野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会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对地史时期古野火的研究可以获得野火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长期影响。【研究方法】采集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5个主采煤层的56个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宏观煤岩观察、煤岩显微组分定量、惰质组反射率测定、微观形貌观察。【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煤层的顶底板中存在大量的宏观化石木炭(Charcoal),且细胞间层均为同质化;煤中惰质组含量分布范围为45.23%~56.81%,且大部分惰质组反射率低于2%。【结论】这表明在泥炭沉积时期发生过高频率的野火事件且以中低温的地表火为主。根据现代森林火灾碳排放模型和煤中的惰质组由燃烧成因理论,计算出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泥炭系统中野火释放的总碳量为443 Gt,其中CO_(2)的量为1377 Gt,CO的量为86.7 Gt,CH_(4)的量为8.2 Gt,CO_(2)的释放量相当于目前大气圈中CO_(2)总量的45.9%。延安组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野火释放的巨量温室气体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 摘要: 恐龙生活在距今约2.25亿-0.65亿年前,这段时间被地质学家们称为中生代,中生代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那么,它们是怎样生活,又是怎样灭绝的?让我们带着诸多疑惑,去走近这个神秘的物种……
    • 茱妮Julie; Viwi Smak(图); 茱妮Julie Adam(图)
    • 摘要: 英国侏罗纪海岸延绵153千米,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沿岸几座小镇充满故事,你能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寻到踪影,也能在英剧《小镇疑云》里一窥其貌。而2015年一场极端天气让海岸某处悬崖坍塌,大量史前化石重见天日,"淘化石热"再次上演……
    • 姜金恺; 魏曌英
    • 摘要: 电影《侏罗纪世界》大家一定都看过吧?但你们知道吗,电影中那些恐龙,其实绝大部分都不生活在侏罗纪,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霸王龙!没错,霸王龙生活的时代是在白垩纪,而陪着它一起生活在白垩纪的还有三角龙、伶盗龙、戟龙、肿头龙、副栉龙、似鸡龙、甲龙、重爪龙等等。说好的《侏罗纪世界》原来应该叫《白垩纪世界》才对。但真正的《侏罗纪世界》离我们并不远,而且它就在中国。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数目最多的国家,占了全球发现恐龙种类总和的三分之一。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在着不止一个《侏罗纪世界》,那么中国的《侏罗纪世界》在哪儿呢?
    • 岳晓涵; 刘磊; 张治国; 赵增霞; 孙杰; 赵阳
    • 摘要: 通常认为中国东南部大规模分布的白垩纪火成岩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晚阶段的产物,而俯冲过程早阶段的地质响应形式尚不明确。研究针对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火山岩规模最大的粤东地区代表性剖面开展了年代学及岩石成因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区侏罗纪火山岩断续形成于192~183 Ma(嵩灵组)、177~163 Ma(吉岭湾组)和162~156 Ma(高基坪群)。结合前人研究数据,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岩表现出沿粤东-闽东-浙东南方向的年轻化趋势。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粤东地区侏罗纪火山岩主要源于古元古代地壳基底物质的重熔,并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幔源物质贡献,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亏损幔源物质贡献的比例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规律性变化。粤东地区侏罗纪火山岩岩石成因的规律性变化暗示了地壳应力环境的伸展程度逐渐减弱,对应了古太平洋板块的前进式俯冲。综合分析表明,粤东地区侏罗纪火山岩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早阶段的地质产物,反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开始于早侏罗世左右。
    • 贾慧; 索义虎; 马铮涛; 屈林博
    • 摘要: 哈密三道岭地区地层发育,富含大型植物化石,可以为古植物标本的鉴别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本文选取新疆哈密的侏罗纪锥叶蕨属大化石作为研究对象,鉴别了9块植物化石,根据化石特征、与其他类型研究的对比,详细描述了根、茎和叶片长度以及营养叶和生殖叶的形态,通过与已经发现的植物化石类型对比,得出此次鉴定化石的类型为锥叶蕨,由此分析了古气候和埋藏学意义。研究表明蚌壳蕨科进化缓慢,结合现生蚌壳蕨科均生长在水边,推导出研究区的气候环境是较为湿润的,而且周围存在水体;采取的研究区化石保存较为完整,能明显地观察到根、茎和叶等结构,推断出化石应该属于亚原地埋藏,经历了少量的搬运。
    • 董之熠; 羽狐(图); 冉小红(指导)
    • 摘要: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启了“课小天团情节打造”的活动,邀请“可可豆”们自由地畅想有关“课小天团”的冒险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故事有多离奇、多有趣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