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GC-MS分析

GC-MS分析

GC-MS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9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177006篇;相关期刊360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药材、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八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第七届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信息会议、2009年中国有机质谱年会等;GC-MS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677位作者贡献,包括魏贤勇、陈利军、宗志敏等。

GC-MS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9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77006 占比:99.51%

总计:177875篇

GC-MS分析—发文趋势图

GC-MS分析

-研究学者

  • 魏贤勇
  • 陈利军
  • 宗志敏
  • 史洪中
  • 刘红星
  • 陈月华
  • 黄初升
  • 葛发欢
  • 夏新奎
  • 崔庆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彪; 夏松; 张素英; 唐兵
    • 摘要: 以透骨香叶为原料,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对透骨香叶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探索不同的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综合多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提取透骨香叶化学成分的最优工艺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8 min、料液比1∶9(g/mL)、提取温度51°C,提取率为9.75%,影响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通过与NIST谱库比对,分析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丙酮做溶剂超声辅助提取透骨香叶化学成分是一种可行的提取方法。
    • 全霞; 赵智娟
    • 摘要: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经典复方蒙药草果四味汤散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果四味汤散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包括单萜、烯烃、芳香烃和烷类等化合物,其中茴香烯(Anethole)、1,8,11,14-十七烷四烯(1,8,11,14-Heptadecatetraene)、苦艾素(Azuleno[4,5-6]furan-2-(3H)-one)、石竹烯(Garyophyllene)、乙酸香叶酯(Geranyl acetate)等是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油的19.07%、7.86%、7.24%、5.50%、5.22%等。结论:通过该研究实验阐明了草果四味汤散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开发利用该经典蒙药复方提供科学依据。
    • 陈鑫沛; 董颖; 杨浩铎; 王东营; 汪学德
    • 摘要: 蕹菜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而蕹菜精油的研究尚少。该研究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蕹菜精油,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其精油组成成分,得到主要成分有长叶薄荷酮(48.16%)、薄荷酮(23.41%)与柠檬烯(12.18%)。将蕹菜精油与合成抗氧化剂分别加入到葵花籽油中进行为期30 d的储藏试验,每隔6 d取样并检测油样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与极性组分,结果显示不同添加物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效果大小排序为:0.02%TBHQ>0.08%蕹菜精油>0.04%蕹菜精油>0.02%蕹菜精油。其中,0.08%浓度的蕹菜精油在第30天时对4种指标的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对抑制葵花籽油的氧化酸败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蕹菜精油具有成为合成抗氧化剂替代产品的潜力,可为蕹菜的多样化利用与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 张宝良
    • 摘要: 在乙烯(或丙烯)聚合为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反应过程中,首选高活性茂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可显著提高乙烯和丙烯的聚合效率。然而,这些催化剂也更容易受到砷化氢(AsH_(3))和磷化氢(PH_(3))等杂质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对痕量AsH_(3)和PH_(3)等杂质进行准确的检测,有助于烯烃生产者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这些杂质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亟需发展痕量AsH_(3)和PH_(3)等杂质的高灵敏检测方法。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将低浓度活性杂质与高浓度的基质峰有效分离.
    • 郭冬云; 万娜; 吴意; 林瑞华; 唐欣; 曹岚; 伍振峰; 杨明
    • 摘要: 为了研究江西迷迭香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迷迭香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迷迭香精油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还原力来研究迷迭香精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测定抑菌圈大小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来研究迷迭香精油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从迷迭香精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精油总量的99.46%,其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39.05%)和1,8-桉叶素(16.86%),其次是莰烯(4.22%)、D-柠檬烯(3.87%)、龙脑(3.74%)、β-石竹烯(3.11%)等,α-蒎烯的含量高于国内其他产地;迷迭香精油对DPPH、羟基自由基和还原力的半数清除率IC_(50)值分别为76.42、51.40和49.15μL/mL;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4.40±0.66、11.41±0.19、11.70±0.27 mm,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0、10.00、10.00μL/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迷迭香精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抑菌活性。
    • 赵瑞悦; 张中华; 刘鹏; 尹志刚; 张翠清; 范路
    • 摘要: 采用柱族组分分离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分析了宝清褐煤蜡和树脂各族组成的化学成分,从中分析鉴定出7个系列80余种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烃类、烯烃类、脂肪酸、脂肪醇、脂肪酸酯、酮类和杂环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纯蜡和树脂中的游离酸、结合酸主要是偶数碳正构烷酸,比如C_(16)、C_(18)、C_(28)、C_(30)饱和脂肪酸,以及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如C_(18)烯酸、C_(22)烯酸;结合醇主要是C_(22)~C_(30)烷醇,其中C_(28)烷醇是主要成分;树脂烃中还检测到一些萜类化合物,如软木三萜酮、环阿尔廷醇、羽扇豆醇、β谷兹醇、胆固醇5α,6α环氧化合物和α香树脂醇等。
    • 刘欣怡; 王雅丽; 王昊; 王露露; 梅文莉; 戴好富; 王军
    • 摘要: 比较3个白木香良种‘热科1号’(Aquilaria sinensis ‘Reke 1’)、‘热科2号’(A. sinensis ‘Reke 2’)、‘热科3号’(A. sinensis ‘Reke 3’)及国外引种的印度沉香(A. agallocha Roxb.)植物叶片挥发油成分的异同,旨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种叶片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通过Date Analysis化学工作站,结合Nist2005和Wiley275质谱库及前人鉴定方法等对检测到的色谱峰进行检索及人工解析;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统计数据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白木香良种与印度沉香叶片挥发油仅5个共有成分,独有成分数量较多占半数以上;‘热科1号’(34.44%)、‘热科3号’(25.08%)及印度沉香(37.06%)叶片挥发油中萜类总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热科2号’(13.20%)中相对较低,其中‘热科1号’(9.82%)与‘热科2号’(8.17%)沉香叶挥发油中分别有3种、8种倍半萜类化合物且均为独有;‘热科2号’(5.03%)沉香叶挥发油中二萜类成分远低于其他三者(‘热科1号’为19.25%、‘热科3号’为24.18%、印度沉香为35.45%);‘热科1号’(5.37%)与印度沉香(1.61%)叶片挥发油中含三萜类成分,其他二者未检出。综上,萜类多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故‘热科1号’‘热科3号’及印度沉香叶片挥发油更适合发掘其在药用、保健方面的功能,印度沉香叶挥发油的二萜类化合物中致香成分含量较高,适合发掘香料、烟草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热科2号’叶挥发油具有苦味的二萜类化合物含量低,在食品、茶饮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潜能及应用前景。因此,对不同沉香树叶及挥发油的开发利用应更具针对性,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推动沉香树种植产业调整升级,促进沉香产业发展。
    • 许春平; 王宣静; 高明奇; 张弛; 杨雯静; 邢雨晴; 朱丽; 黄家乐; 郝辉
    • 摘要: 为开发新型食用香精,以广西天然植物罗汉果为原料,将罗汉果提取物与葡萄糖焦糖化料液掺配后进行不同温度的加热反应,制备食用香料,通过GC-MS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探索,探讨不同温度样品的差异及特征成分。结合嗅香评价,判断最优的反应条件为天然植物罗汉果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GC-MS分析发现反应温度为140°C时,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最多,反应温度为100°C时,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数最多。主成分分析发现5个样品根据距离远近可分为3个区域,3个区域彼此间差异较大。反应温度为140°C时,样品挥发性物质分布较为密集,对其特征香气影响较大的香味物质主要包括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5-羟甲基二氢呋喃-2-酮、香草醛等。嗅香分析中发现反应温度为140°C时,样品醇厚感较强,嗅觉层次较丰富,甜香、果香、膏香、药草香明显,感官品质最好。结合上述结果可认为反应温度为140°C时得到的样品具有最佳的风味和感官品质。
    • 张莹; 李辛雷; 王彩霞
    • 摘要: 利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联用技术对闽鄂山茶(Camellia grijsii Hance)及其芽变品种‘珍珠茶’(‘Zhenzhucha’)的完整花、花瓣和雄蕊香气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闽鄂山茶和‘珍珠茶’花的香气组成成分分别有37和30种,总相对含量分别为458.92和126.44;二者共有成分有23种,且均以芳樟醇的相对含量最高,多数共有成分在闽鄂山茶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珍珠茶’。闽鄂山茶花瓣和雄蕊的香气组成成分分别有35和44种,‘珍珠茶’花瓣和雄蕊的香气组成成分分别有40和39种;闽鄂山茶雄蕊主要香气组成成分的总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花瓣,而‘珍珠茶’花瓣和雄蕊主要香气组成成分的总相对含量相近。比较而言,闽鄂山茶的花香气更加浓郁,其花香气可能主要来源于雄蕊,而花瓣和雄蕊可能均是‘珍珠茶’花香气释放的主要部位。
    • 王明刚; 林静; 刘冉霞; 丁立孝
    • 摘要: 选用不同季节和不同采摘方式制作的海青红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品质成分并采用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人工红茶、夏季机采红茶与春季红茶酚氨比分别为4.2、2.8、3.4,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1、2.5、3.4,机采红茶酚氨比与咖啡碱均最低。三种红茶分别鉴定出98种、60种、61种化合物,香气组分存在少许差异,醇类含量最多,其次是醛类、酮类;夏季人工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苯甲醇、苯乙醇、苯乙醛、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7,9-二叔丁基-1-氧杂螺(4,5)癸-6,9-二烯-2,8-二酮、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香叶醇、α-亚乙基-苯乙醛、6-乙烯基四氢-2,2,6-三甲基-2H-吡喃-3-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1-乙基-1H-吡咯-2-甲醛等;夏季机采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醛、苯乙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7,9-二叔丁基-1-氧杂螺-(4,5)癸-6,9-二烯-2,8-二酮、顺式-5-乙烯基四氢-α,α,5-三甲基-2-呋喃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苯甲醇、苯甲醛、6-乙烯基四氢-2,2,6-三甲基-2H-吡喃-3-醇、6-甲基-5-庚烯-2-酮、香叶醇、(E,E)-2,4-庚二烯醛等。夏季机采红茶与人工采摘红茶香气组分相当,且酚氨比低。因此,对于海青大宗夏季茶叶,可利用机械采摘,大量生产夏季红茶,以改善夏茶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