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余甘子

余甘子

余甘子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8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园艺、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87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药房、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四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2015工作会议、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14年年度会议、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余甘子的相关文献由168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琼玲、张兰珍、瞿文林等。

余甘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7 占比:61.8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2.49%

专利文献>

论文:287 占比:35.70%

总计:804篇

余甘子—发文趋势图

余甘子

-研究学者

  • 赵琼玲
  • 张兰珍
  • 瞿文林
  • 郭林榕
  • 沙毓沧
  • 段曰汤
  • 马开华
  • 姚小华
  • 蔡英卿
  • 梁文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沈朝贵; 王建超; 郭林榕
    • 摘要: 在我国南方余甘子种植区域无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新建果园大多数采用各地主要种植的当地种或农家种的成年大树进行移栽,可缩短果园建设时间及提早结果。2020年春季笔者进行余甘子大树移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从移栽时间、大树起挖、疏枝重剪及栽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成年余甘子树的移栽及栽后管理提供参考。
    • 李蓉; 龙小妹; 陈平; 范源; 朱培芳
    • 摘要: 目的研究新鲜余甘子果实冷藏条件(5°C)下褐变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新鲜余甘子果实,置5°C下恒温贮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贮藏20 d内酚类(水解单宁、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pH,计算褐变指数。结果1-没食子酰基葡萄糖、没食子酸在第15天时、3-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在第19天时,鞣花酸在第20天时、芦丁在第10天时含量最高;PPO活性在第14天时最强;褐变指数在第9天和第10天时最高;pH范围为2.42~2.54。结论5°C贮藏条件下20 d内,新鲜余甘子果实酚类成分含量、PPO活性和褐变指数呈曲线波动,pH相对平稳。5°C贮藏条件可有效预防新鲜余甘子果实的褐变。
    • 王建超; 何银莺; 刘鑫铭; 沈朝贵; 陈发兴; 郭林榕
    •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与评价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及品质差异,为余甘子的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开发和精准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福建漳州与广东潮州两地16份余甘子栽培种(柴甘、甜甘、玻璃种、玻璃甘、正甜、狮头、土饼、土尖、肉甘、诏安土种1、诏安土种2、揭西种、南带甘、甜种、饼甘接和尖屁股)的成熟期果实为材料,测定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还原糖、蔗糖、总酸、有机酸、抗坏血酸等品质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余甘子种质资源的品质。【结果】16份余甘子果实单果质量为5.48~12.17 g,其中土饼最高;纵径为18.20~23.56 mm,横径为21.44~28.87 mm,果形指数为78.43%~88.58%,果实为扁圆形或近圆形;蛋白质含量为0.31~0.69 g/hg,以玻璃甘含量最高;水分含量为87.07~90.83 g/hg;脂肪含量为0.042~0.181 g/hg,以揭西种最高;蔗糖含量为0.127~0.650 g/hg,还原糖含量为3.72~6.37 g/hg,总糖含量为3.93~6.73 g/hg,诏安土种1的蔗糖和总糖含量均最高;总酸含量为11.16~18.27 g/kg;糖酸比为2.21%~4.81%。从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中共检测到7种有机酸,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乙酸、乳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和富马酸,总有机酸含量为232.71~668.73 mg/hg,平均为424.04 mg/hg,且以正甜最高;抗坏血酸含量为167.11~407.76 mg/hg,以诏安土种1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余甘子果实抗坏血酸含量与乳酸、乙酸、富马酸等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可将5个主成分分别归类为口感因子、蛋白质因子、酸味因子1、酸度因子、酸味因子2;建立的余甘子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可有效评价不同品种果实的品质性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平方欧氏距离=20时,可将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分为2类,其中主成分评分较高的一类种质含有较多的糖类、抗坏血酸、乳酸、乙酸和柠檬酸等。【结论】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品质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诏安土种1、柴甘、正甜、狮头、尖屁股等种质的品质综合评价得分均较高,适宜作为育种亲本或保健品加工原材料加以研发。
    • 钱小香; 陆文; 郭霞; 林旭俊; 陈旭; 李晓斌; 李善志
    • 摘要: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好食用和药用价值。对比福建、广东等地区大力开发余甘子资源,海南地方品种利用率低且正在消失。为了发现和保护地方品种,针对海南岛野生余甘子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在海口市、临高县和万宁市3个地区暂未找到野生资源,其他市县均有分布;野生余甘子资源分布范围虽广但资源很少,且多为零星分布;除儋州市、文昌市、屯昌县、澄迈县部分地区会使用余甘子叶子做枕芯,其他地区多以鲜食为主。
    • 郑聪; 李胜楠
    • 摘要: 以余甘子提取液和圣女果汁为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制得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余甘子圣女果复合发酵饮料。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该复合发酵饮料的制备工艺,同时利用动物实验考察其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乳酸菌接种量0.6%、余甘子提取液与圣女果汁的体积比1:3、发酵温度45°C、发酵时间29.8 h,感官得分88.2分,所得饮料色泽均一、风味独特、酸甜适宜,静置未有明显分层。三种剂量(10、20、30 mL/kg·d)的复合发酵饮料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爬杆时间(P<0.05),提高其体内肝、肌糖原的储备,降低运动后血清中乳酸与尿素氮的浓度水平。余甘子圣女果复合发酵饮料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运动耐力。
    • 王新茹; 李丽玲; 姜婷婷; 闫凤娜; 孟言; 江宇泳
    •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虚拟预测方法,探究余甘子治疗肝细胞癌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获取余甘子的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筛选肝细胞癌相关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靶点”关系图与PPI网络,进行GO分析和KEGG、Reactome通路富集,采用分子对接评价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结果:共获得19个有效活性成分和12个重要靶点。通过GO分析获得了1794个细胞生物过程,而KEGG和Reactome富集分析分别涉及315和391个相关通路。结论:余甘子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为鞣花酸、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可能作用于AKT1、MMP9、SRC、ESR1、PPARG和AR等关键靶点,调控内分泌抵抗、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癌症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白细胞介素信号通路、生长因子受体和第二信使信号转导、PI3K/AKT信号通路等以治疗肝癌。除了直接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间接的炎症、代谢通路在抑制肝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程子贤; 郭思琪; 姜浩; 胡海娥; 李学莉; 白卫东
    • 摘要: 从生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研究我国余甘子的种质资源生态分布,通过对余甘子的地理气候差异、营养成分差异与其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地理气候、营养成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余甘子种质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总结,并对余甘子及其副产物(叶)的功能性进行研究,发现余甘子叶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抗氧化、增强免疫、防治重金属中毒等特殊的生理活性功能,其功能性的探索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杨婉媛; 陈晓维; 刘杜娟; 余元善; 陈树鹏; 郭冬玲; 卜智斌
    • 摘要: 余甘子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含有黄酮、酚酸、鞣质和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护肝、免疫调节和预防糖尿病等多种功效。在古代,余甘子就被用来治疗咳嗽、喉痛、腹泻及血热等疾病。余甘子鲜果水分含量较高,采后易受微生物污染,在自然条件下贮藏易失水、褐变、腐败,造成果品严重浪费。而且余甘子鲜食时有较强烈的酸涩感,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对余甘子加工,不仅能降低其酸涩的口感,还能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综述了余甘子中鞣质类、酚酸类、黄酮类和萜类等主要化学成分,体外和体内模型下抗氧化、预防糖尿病、抗炎、抗菌、护肝等生物活性功能以及余甘子加工制品研究现状,为充分挖掘余甘子产品的营养价值和深层次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推动余甘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蒋华; 黄佳聪; 杨晏平; 李归林
    • 摘要: 【目的】锡兰玻壳蚧Drepanococcus chiton是我国近年来新纪录的一种蜡蚧科(Coccidae)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云南滇西首次发现并记述其危害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研究明确其空间分布及相关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对该害虫的监测与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于2019年5-9月对云南保山3块余甘子栽培林内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发生密度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空间分布型;2020年1-12月分别以鲜嫩无虫余甘子枝条和嫁接有锡兰玻壳蚧雌成虫的余甘子植株作为寄主进行室内培养和试验地饲养,观察锡兰玻壳蚧的生殖方式、胚后发育、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生活史。【结果】锡兰玻壳蚧在滇西余甘子栽培林内呈聚集分布,为害率为32%~56%,虫口密度为10.95~94.26头/株。该蚧虫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枝条上越冬,产卵期为1-2月、6-7月和10-11月,1-2龄若虫发生期为1-3月和6-9月,雄成虫羽化及雌雄交尾高峰期分别在3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旬。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胚后发育系卵生类型;卵椭圆形、橘黄色,单产堆积于母体外被蜡壳保护,平均发育历期8-13 d;1龄若虫体扁平光滑,橘黄色,行动活泼随风扩散,12-18 d蜕皮;2龄若虫体背稍拱,分泌出齿状蜡质突起,7-10 d分化雌雄;3龄雌若虫体背大幅拱起,具透明薄蜡壳,虫体黄绿色或棕褐色,平均历期13-18 d;雌成虫平均历期最长(50-62 d),产卵前腹部向背面挤压,单雌产卵量847.03±13.72粒,卵孵化率为97.59%;雄性历经预蛹、蛹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预蛹期5~7 d,蛹期7~10 d,雄成虫前翅发达,后翅退化,外生殖突发达,生命历期最短仅1~3 d,林间很难见到。【结论】滇西余甘子林中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呈聚集分布,雌成虫种群具一定产卵繁殖能力,薄弱期为1龄若虫分散期和2龄若虫刺吸发育期(分别为1-3月和6-9月),建议这些时期对该虫开展综合防治。
    • 蒋璇靓; 姜雪; 陈洪彬; 曾雅琪; 郑金水; 吴少慧; 蔡英卿
    • 摘要: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的全世界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在中国也被列为药食两用的水果,具有营养丰富,保健价值突出的特点。然而采后余甘子果实易发生失水皱缩、腐烂变质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商品价值。褪黑素(melatonin)是一种小分子吲哚胺类物质,在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其在植物中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在植物的抗逆抗病中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采用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处理果蔬可以起到较好的保鲜作用,有效延缓果蔬腐败变质,提高采后耐贮性。为提高余甘子果实采收后的耐贮性,以‘蓝丰’余甘子果实为试材,探究采后褪黑素处理对于常温下贮藏的余甘子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将挑选出的无机械损伤及病虫害,大小和色泽相近的余甘子果实,随机平均分为2组,处理组余甘子用0.3 mmol/L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20 min,空白对照组则用去离子水浸泡20 min,取出晾干1 h后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而后置于温度为(25±1)°C、在相对湿度85%~90%的恒温箱中贮藏,每3 d取样测定果实的商品率、感病指数、呼吸强度等品质和耐贮性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采后褪黑素处理使余甘子果实在贮藏末期的商品率提高22%,显著降低了余甘子果实的感病指数、呼吸速率和失重率;且经褪黑素处理的余甘子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和维生素C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余甘子表皮颜色和果肉质地的劣化也比对照缓慢。褪黑素处理有利于延缓采后余甘子病害的发生和提高果实品质及耐贮性。本研究为褪黑素在余甘子果实采后贮藏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了褪黑素应用于果蔬保鲜的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