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伊利石

伊利石

伊利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4607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伊利石的相关文献由1173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庆华、蒋文兰、许盛英等。

伊利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0.97%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4607 占比:98.94%

总计:34979篇

伊利石—发文趋势图

伊利石

-研究学者

  • 许庆华
  • 蒋文兰
  • 许盛英
  • 金白云
  • 黄允金
  • 姜男哲
  • 袁欣
  • 孟万
  • 历新宇
  • 郑水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雪园
    • 摘要: 本文研究对海泡石和伊利石对于镍离子的吸附性能。由实验结果可知,用硝酸改性后的伊利石和海泡石对重金属镍离子的吸附能力得到提高。改性海泡石对于镍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改性伊利石,其中各个变量对硝酸改性海泡石和伊利石吸附含镍废水中Ni^(2+)影响大小顺序为:pH>吸附时间>用量。
    • 赵慧博; 同彦庄; 刘芳晓; 赵娟; 魏小燕; 刘三; 周宁超
    • 摘要: “西安绿”玉石产于陕西南秦岭,是近几年珠宝市场上出现的高品质绿色印章和玉雕的材料,以颜色艳丽、细腻温润得到市场的认可。本次研究利用宝石学常规仪器、偏光显微镜、X粉晶衍射仪、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对玉石及围岩做了系统的宝石矿物学研究。包括与围岩的相互关系、成分特征、结构特征、颜色及成因等方面。结论为:①玉石产状呈团块状、脉状,围岩以大理岩为主,少量燧石,成因为蚀变交代成矿,常见后期石英脉与其共生,表现为穿插、交代关系。②玉石主要由伊利石组成,含少量的铬云母、钒云母、磷灰石、褐铁矿等。③玉石结构表现为由伊利石片状矿物紧密排列堆积,细腻玉石的颗粒大小约为0.002 mm×0.004 mm~0.007 mm×0.009 mm,颗粒较粗的玉石颗粒大小为0.006 mm×0.006 mm~0.025 mm×0.025 mm,矿物的形态与大小影响玉石的颜色及细腻程度。④玉石绿色颜色成因与伊利石中的V元素有关,V元素含量与绿色的深浅呈正相关关系,Ni元素可能也对颜色成因有一定的贡献;黄褐色、红褐色条带主要由含铁的金属矿物杂质引起。另外,笔者对其品质评价做了初步的建议,包括颜色、结构、杂质、块度及工艺等5个方面,可以为市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周灿; 孙红娟; 彭同江; 张奇
    • 摘要: 由于伊利石和蒙脱石结构四面体中Al^(3+)代Si^(4+)的数量不一样,所以层电荷数不同,酸处理过程结构的破坏程度也不同.本文以浙江安吉膨润土和吉林安图伊利石为原料,用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对两种原料进行酸处理对比实验研究.我们对原料和酸处理样品的物相、结构、热学属性、谱学特性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蒙脱石样品在酸处理浓度2 mol/L时其结构被破坏,随着酸处理浓度的升高,片层表面由光滑平整变成边缘卷曲至层间坍塌;而伊利石样品在酸处理浓度6 mol/L时其结构和形貌基本完好;蒙脱石的耐酸蚀性能不如伊利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伊利石和蒙脱石的应用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焕同; 张卫国; 王楠; 潘彦宁; 陈应涛
    • 摘要: 煤变质程度升高和煤层夹矸中矿物的转化与周围变形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湖南寒坡坳矿区煤层夹矸的岩石矿物学特征、伊利石结晶度等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黏土矿物特征直接或间接指示煤变质程度,以及对温度、压力等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黏土矿物这一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对研究区变形环境变化反应十分敏感,煤层夹矸中红柱石(空晶石)与伊利石、叶蜡石和绿泥石等共生,伊利石结晶度高,结晶度分布于0.14060°~0.09090°△2θ,平均晶层厚度(L_(c))大于566×10^(-1) nm;利用伊利石(001)峰面积、半高宽分别与不规则部分γ峰的面积和半高宽的比值,伊利石结晶有序度显示与煤有机结构演化一致的特征;镜质体反射率和拉曼光谱地质温度计揭示煤系石墨形成的变质温度为400~500°C或更高,指示研究区煤层遭受低级浅变质作用,煤层夹矸中伊利石为2M_(1)多型,b_(0)分布于8.8836~9.0305×10^(-1) nm,指示煤层及围岩遭受低中压的变形环境,形成的压力条件在250~400 MPa或更高;依据不同变质程度煤的XRD结构参数随形成温度的变化,显示较高的受热条件是有机质演化和夹矸中矿物转变的重要因素,但是相近温度变化区间内煤中有机质结构单元面网间距(d_(002))持续减小,指示着地质过程强烈的构造应力能明显催化石墨化进程。
    • 丁浩洋; 金秀颖; 麻新宇; 姜男哲
    • 摘要: 为解决TiO_(2)晶体中载流子寿命低,且晶体颗粒在溶液中易于团聚、流失而降低光催化效率的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设计制备了一种以四异丙氧基钛(TTIP)为钛源、三水硝酸铜为铜源、精制伊利石为载体的Cu^(2+)掺杂TiO_(2)/伊利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在模拟自然光下考察了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去除能力,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伊利石可抑制TiO_(2)晶粒的生长,并可有效阻止颗粒间的团聚.光照90min后,MB去除率可达94.8%,且经3次回收利用后MB去除率仍保持在90%以上.上述结果说明,掺杂Cu^(2+)的TiO_(2)/伊利石复合材料在处理染料废水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韩志宇; 王非; 师文贝
    • 摘要: 确定沉积时代及重建成岩过程仍然是目前年代学领域亟需攻关的科学问题。综述了适用于沉积岩定年的传统长周期同位素方法,系统地回顾了沉积岩中广泛发育的自生矿物海绿石、伊利石、钾长石和方解石年代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它们在沉积地层定年、恢复盆地热流史、沉积矿床间接定年、确定油气注入时间、确定脆性断层活动时间、确定古地磁重磁化事件等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需要攻关的方向,为我国沉积岩年代学的发展抛砖引玉。
    • 王栋栋; 夏铭辰; 王文俊; 李娜; 张景阳; 孙成; 薛美玲
    • 摘要: 伊利石是一种资源丰富、廉价易得的天然矿物,作为补强填料在聚合物领域应用广泛;特殊的黏土结构使其可以改善聚合物的抗老化性能;独特的表面特性使其可用于离子吸附、聚合物结晶等方面。本文从伊利石的结构、物化性质及改性机理出发,按不同的改性方法进行阐述,高度凝练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伊利石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伊利石在聚合物中的发展前景,旨在为伊利石改性和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借鉴。
    • 陈爱清; 张立雪; 李强; 朱建喜; 李尚颖; 何宏平
    • 摘要: 伊利石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准确获得矿石中矿物组成和含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ietveld全图拟合法采用整个衍射图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然而由于缺少纯的伊利石样品,目前对于该方法在分析伊利石矿样的精确度和误差来源尚不清楚。本文采用Rietveld全图拟合法对人工配制和天然的伊利石典型矿样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与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该方法的精确度及产生误差的因素。结果表明:人工配制的伊利石-石英二元混合物绝对误差范围为-0.9%~0.9%;伊利石-石英-钠长石三元混合物绝对误差范围为-1.9%~1.6%;伊利石-石英-钠长石-方解石-高岭石多元混合物绝对误差范围-2.3%~1.6%。天然伊利石矿样的Rietveld定量结果与XRF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方法在分析伊利石矿样中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误差来源主要受伊利石结构模型、各物相中原子热振动参数U;取值合理性,以及择优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分析伊利石矿样时,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矿物结构模型,原子热振动U;取值应参考文献进行合理设定,制备试样应尽量减弱择优取向。
    • 芦静; 陈治平; 李建伟; 瞿颖; 周文武; 杨志远; 周安宁
    • 摘要: 采用碱熔活化方法对伊利石进行活化,系统地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矿物粒度、矿碱质量比等条件对伊利石活化的影响;以活化伊利石为主要硅、铝源,采用水热法合成磷酸硅铝分子筛(SAPO-11),系统地考察模板剂种类、模板剂用量、投料硅铝物质的量比、晶化温度等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活化产物和合成的分子筛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伊利石的最佳碱熔活化条件为煅烧温度为800°C、煅烧时间为90 min、伊利石矿粒径为75μm、矿碱质量比为1∶0.8,经活化后伊利石的晶型结构基本完全被破坏,活化产物主要是高活性的低聚合态硅铝酸盐,化学反应活性较高;在原料配比为n(三氧化二铝)∶n(五氧化二磷)∶n(模板剂)∶n(二氧化硅)∶n(水)=1∶1∶1∶0.5∶50、水热晶化温度为190°C、晶化时间为24 h时成功合成结晶度较高的纯相SAPO-11分子筛,合成的SAPO-11分子筛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样品主要由粒径为1~3μm的椭球状颗粒组成,该合成方法丰富了磷酸硅铝(SAPO)分子筛的原料来源,拓展了中国伊利石的高附加值利用途径。
    • 王旭辉; 段士刚; 孙鹏; 翟世达; 张炎
    • 摘要: 中国东南沿海浙闽交界地区发现大量银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以石英脉状矿化为主,并伴有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关于其成因和控矿因素尚不清楚。文章以其中的外岗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短波红外光谱测量(SWIR),提取蚀变矿物种类、组合信息,划分蚀变矿物分带,分析矿化强度与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的关系。短波红外光谱测量识别出的蚀变矿物主要有多硅白云母、伊利石、白云母、高岭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这些矿物及其组合在水平方向上,自矿体由内而外形成了硅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的分带。通过对伊利石反射光谱特征参数的计算发现,伊利石结晶度(Illite crystallinity value,简称"IC值")和Al-OH 2200 nm特征峰吸收峰位值(Pos2200)在矿区内出现系统性的变化规律,即越靠近热液/矿化中心,IC值逐渐增大(>1.5),Al-OH 2200 nm吸收峰位值有减小的趋势(Pos2200≈2208 nm),将二者叠加的区域即可作为外岗地区勘查该类矿床的找矿重点区域。作者认为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矿产勘查评价、降低勘查成本,在未来同类矿床找矿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