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33篇、会议论文168篇、专利文献133347篇;相关期刊888种,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微生物与感染、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4年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病毒性肝炎与艾滋病实验室诊断与临床高峰论坛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相关文献由8350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洪洲、吴昊、李太生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33 占比:2.29%

会议论文>

论文:168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33347 占比:97.58%

总计:136648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发文趋势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研究学者

  • 卢洪洲
  • 吴昊
  • 李太生
  • 邵一鸣
  • 蔡卫平
  • 尚红
  • 王佑春
  • 梁浩
  • 宋爱京
  • 张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丁瑞敏; 王保玲
    • 摘要: 目的了解郑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TP)重叠感染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对郑州市确证HIV感染者问卷调查及HCV、HBV、TP感染检测,分析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64例HIV感染者HCV、HBV、TP重叠感染发生率为63.64%,其中重叠感染HCV、HBV、TP、HCV+HBV、HCV+TP、HBV+TP、HCV+HBV+TP的发生率分别为24.24%、14.02%、7.95%、6.82%、5.36%、4.17%、0.76%。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低(OR=4.679,95%CI:3.416~5.843)、有静脉注射毒品史(OR=7.714,95%CI:4.017~8.923)、有冶游史(OR=5.403,95%CI:3.745~6.872)、有血制品使用史(OR=4.039,95%CI:3.152~5.651)、有商业性行为(OR=5.836,95%CI:2.843~6.975)、多性伴(OR=3.865,95%CI:2.176~4.905)、病毒载量>5 copies/ml(OR=5.323,95%CI:3.276~6.754)、CD_(4)^(+)T细胞计数≤200/μl(OR=3.655,95%CI:2.013~3.867)均是HIV感染者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HIV感染者重叠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需加强防控。
    • 李雪; 丁艳; 黄玲; 严加来
    • 摘要: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病(human immunideficiency virus/tuberculosis,HIV/TB)并发感染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其与HIV R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就诊的HIV/TB并发感染患者38例作为HIV/TB组,另选取单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39例作为HIV组,单纯TB患者35例作为TB组,体检健康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3^(+),CD4^(+),CD8^(+)T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荧光定量PCR检测HIV RNA载量。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CD3^(+),CD4^(+)和CD8^(+)T细胞数,CD4^(+)/CD8^(+)比值在各组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40.758,104.279,9.637和101.770,均P0.05)。HIV RNA载量与CD3^(+),CD4^(+),CD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27,-0.370,-0.296和-0.327,均P<0.05)。结论HIV/TB并发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无论有无并发TB感染,HIV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均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范伟光; 苏苗苗; 孟娟; 石鹏辉; 张珍
    • 摘要: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AIDS患者200例(AIDS组),根据疗效分为HIV-1抑制组和HIV-1未抑制组,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载量和IP-10水平。以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IP-10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IDS组治疗前HIV-1 RNA水平为(4.62±0.73)lg拷贝/mL。AIDS组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P-10水平和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AIDS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P<0.01),CD8^(+)T细胞百分比及IP-10、HIV-1 RNA水平逐渐降低(P<0.01),HIV-1复制受抑制的患者比例逐渐升高(P<0.01)。治疗3、6、12和18个月时,HIV-1抑制组CD4^(+)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HIV-1未抑制组(P<0.01),CD8^(+)T细胞百分比和IP-10水平均低于HIV-1未抑制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DS患者治疗前IP-10与CD4^(+)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763,P<0.05),与CD8^(+)T细胞百分比和HIV-1 RN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1、0.823,P<0.05)。结论AIDS患者IP-10水平与CD4^(+)T细胞、CD8^(+)T细胞及HIV-1 RNA水平有关,是潜在的AIDS病情和疗效评估的指标。
    • 张娟; 秦守林
    • 摘要: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miR-21、miR-23a-3p表达变化,并分析两者对机会性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唐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确诊的HIV感染者134例作为HIV感染组,并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在2组研究对象入组后每个月监测1次外周血miR-21、miR-23a-3p表达情况,共连续监测4次,对比分析miR-21、miR-23a-3p在HIV感染组、健康组中的表达差异。在对HIV感染组患者行连续4次的监测后随访30 d,30 d内是否出现机会性感染分为非机会性感染组、机会性感染组2个亚组。对比分析2组外周血miR-21、miR-23a-3p表达量,并分析两者对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HIV感染组在4次监测中外周血mi R-21、miR-23a-3p表达量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会性感染组在外周血mi R-21、miR-23a-3p表达量均高于非机会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mi R-23a-3p与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呈正相关(r=0.832,P<0.05;r=0.865,P<0.05)。与miR-21、mi R-23a-3p单项预测相比,两项联合预测HIV感染者机会性感染的价值较高(P<0.05)。结论miR-21、miR-23a-3p在HIV感染者外周血中表达升高,其与患者机会性感染相关,可用于机会性感染的预测。
    • 黄山; 孙溪若; 吕松琴; 许宝妹; 聂磊; 王义娜; 李晓非
    • 摘要: 目的探讨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IV感染初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HIV感染患者血清样本351例,分别采用干式荧光发光法、ELISA进行检测,以免疫印迹法作为HIV的确证试验(金标准),分析2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符合率和一致性。结果ELISA的S/CO值显著高于干式荧光发光法(P0.05)。干式荧光发光法与ELISA的阳性符合率为95.83%,阴性符合率为97.27%,总符合率为96.58%,一致性好(Kappa=0.931)。结论干式荧光发光法检测快速、操作简便,与ELISA有较高的一致性,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对HIV感染的快速筛查。
    • 郑文锦; 冯龙(指导); 李志慧
    • 摘要: PI3K/AKT信号通路不仅在众多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艾滋病(AIDS)的相关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近年来与AIDS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行检索、整理,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不仅对HIV-1的各种靶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胶质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感染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HIV病毒库的产生、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炎症损伤等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综述将从HIV感染的角度阐述PI3K/AKT信号通路在HIV感染过程的作用。
    • 赵白粉; 林栗祯; 陈娟
    • 摘要: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失控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艾滋病患者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均采集血清标本以ELISA法检测HIV抗体,比较ELISA法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同时比较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白细胞计数、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脂蛋白a[LP(a)]、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并通过追溯检测过程分析失控原因。结果54例艾滋病患者中,ELIS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50名健康体检者中,ELISA检出阳性3例,阴性47例。ELISA检测HIV抗体诊断效能为:准确率为97.1%(101/104),敏感度为100%(54/54),特异度为94.0%(47/50),漏诊率为0%(0/54),误诊率为6.0%(3/50),阳性预测值为94.7%(54/57),阴性预测值为100%(47/47);艾滋病患者白细胞计数、LDH、AST、ALT、LP(a)、HBDH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TC、LDL-C、HDL-C水平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通过对ELISA检测过程进行追溯,确认本研究中3例假阴性原因分别为:标本处理失误2例,试剂准备不充分1例。结论ELISA是检测HIV抗体的重要诊断方法,检测结果失控原因与标本因素、试剂因素、操作因素等密切相关,临床可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进行辅助判断,以提高诊断准确度,同时应注意排除ELISA法检测结果失控因素,提高质量控制。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BP(血压),BCG(心电图),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RBC(红细胞),PLT(血小板),HAV(甲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症毒),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HBe(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 朱晓晨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选过程中,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阴性标本再实施核酸检测(NAT)的安全性。方法选取37997例无偿献血者,对其血液样本实施ELISA检查,并针对ELISA呈阴性样本再行NAT,统计分析两次检测结果。结果 3799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实施ELISA检测后显示有465份阳性样本,其阳性检出率为1.22%;对37532份血清ELISA检测呈阴性的标本再NAT后,其检测结果显示存在39份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0.10%。结论目前对献血者血液实施血清学ELISA检测后,即便是合格血液仍存在一定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输血传染疾病主要是以HBV为主,在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再NAT可以有效提升血液筛查质量,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发生,进一步提升输血安全性。
    • 武瑞; 萧云蕾; 刘斐; 杨笑萍; 傅晓晴; 刘寿荣; 刘春涛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早中期乙肝肝衰竭(H13V-LF)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30例HIV感染合并早中期HBV-L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E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予以卧床休息、能量支持、护肝及抗HIV等内科常规治疗,PE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比较PE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D4^(+)T细胞、CD8^(+)T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的水平变化,同时计算两组患者的3个月存活率。结果经治疗后,PE组的TBIL水平、Cr水平、INR、MELD评分以及IL-6、IL-8、CD8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4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患者的3个月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联合内科治疗HIV感染合并早中期HBV-LF在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清除、短期预后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常规内科治疗,且无明显副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