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美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
中美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

中美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

  • 召开年:200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2-05-29

主办单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防痨协会

会议文集:中美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以PCR为基础的分子鉴定技术对分枝杆菌快速鉴定的价值. 方法: 21种分枝杆菌参考菌株与143株临床分离株16S~23SrDNA间隔区(IGS)序列,以引物a进行PCR扩增,并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或MSPI)消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寡核苷酸探针A和250bprDNA探针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试验,脓肿分枝杆菌与偶然分枝杆菌寡核苷酸探针特异性试验.22种46株分枝杆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用Clustal程序处理分析. 结果:分枝杆菌一般扩增出1~2条带,80%缓慢生长分枝杆菌片段大小集中在340~400 bp,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在470~575bp.PCR扩增产物直接电泳分析,42%受试菌株鉴定到种,若结合RFLP分析,18种受试菌株(86%)可以被分开;用引物b扩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亦能鉴别开.寡核苷酸探针A分别检测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的敏感性为220ng、14ng;250bp rDNA探针分别与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250 bp杂交,其敏感性为300pg、100pg.250bp rDNA探针直接检测基因组DNA,仅区别分枝杆菌与非分枝杆菌;检测PCR扩增产物,寡核苷酸探针A只与结核分枝杆菌呈阳性反应,250bp rDNA探针与结核分枝杆菌、胃分枝杆菌呈阳性反应.受试3种寡核苷酸探针特异性强.IGS测序,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外,受试菌株鉴定到种. 结论: 16S~23SrDNA间隔区(IGS)序列PCR-RFLP分析,必要时结合寡核苷酸(或250bprDNA)探针杂交或以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是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鉴定的一种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阐明了病毒性肝炎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主要包括急性乙型肝炎亚临床感染、部分慢性HBsAg携带者、重型肝炎尤其是亚急性重型肝炎抢救存活后.论述了病毒性肝炎亚健康状态推测判定指标,提出了慢性HBsAg携带者亚健康状态的处置原则.强调了有些必然将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的HBsAg携带者在ALT尚正常期间就应该进行早期治疗的新观点.
  • 摘要:亚洲已继北美、非洲之后成为全球HIV感染上升最迅速、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AIDS的流行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对中国AIDS流行形势以及其疾病负担等进行描述分析。
  •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流行和传播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可能预防人类癌症的疫苗.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证实(1-4):国产乙肝血源疫苗免疫新生儿后,安全性、免疫原性、近期和中期预防效果均很好,但随着免疫后年限的延长,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乙肝疫苗远期预防效果如何及是否需加强免疫?HBV基因变异与疫苗免疫的关系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如何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效果?新型乙肝基因重组疫苗(酵母、CHO)取代血源疫苗的可行性及其免疫反应性和近期预防效果?及我国长期推广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等关键技术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完善及乙肝疫苗的效果和效益,也影响我国预防和控制乙肝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乙肝血源疫苗长期保护效果和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近期预防效果的研究.本文是主要研究结果综述。
  • 摘要:目的:研究世界银行结核病控制项目、卫生部和非项目地区3种预防措施的成本效果、效用和效益. 方法:在6省17个县结核病防治机构和1700名病人进行病程、治疗费用及经济负担调查. 结果:世界银行项目采用全程督导短程化疗策略,投资成本低,效果、效益及效用明显,结核病控制是低投入、高产出的项目. 建议:为结核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开展新一轮结核病控制项目,实现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目标.
  • 摘要:结核病控制的目标是控制结核菌感染,减少发病并最终消除人群中的结核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发现传染源并通过实施化学疗法使其失去传染性,切断结核菌传播的途径.对结核病传染源采用化学疗法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当前DOTS实施情况,DOTS的作用和优点,DOTS实施的主要原则,DOTS的实施,DOTS策略的局限性。
  • 摘要: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亚洲和非洲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8%~15%.在中国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3 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本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和治疗展望。
  • 摘要:目的:探索疟疾疗法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机理. 方法:选12例HIV-1感染者(CD4细胞水平为1 217×106/L~15×106/L)接受疟疾疗法(治疗性急性间日疟):5例CD4细胞计数≥500×106/L(CDCⅠ类),5例CD4为499~200×106/L(CDCⅡ类),2例CD4<200×106/L(CDCⅢ类,艾滋病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和CD4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和可溶性免疫激活标记物,bDNA法检测HIV病毒载量.治疗后随访观察2年. 结果:在疟疾期,所有三类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可溶性免疫激活标记物(TNF-α、sTNF RII、sIL-2R、NPT和β2M)均明显升高(CDCⅡ类患者更明显),疟疾后这些因子均回降到治疗前基线水平.CD4细胞水平有三相变化,并在不同的CDC类别中有不同的改变:疟疾相(疟疾期):Ⅰ类下调,Ⅱ类上调,Ⅲ类无明显变化;疟疾后相(终止疟疾后10天至3个月):Ⅰ类回复至基线水平,Ⅱ类仍高于基线,Ⅲ类无明显变化;持续相(终止疟疾后3~24个月):Ⅰ类下降,Ⅱ类升高,Ⅲ类与基线相比无变化.CD4细胞凋亡率在Ⅰ~Ⅲ类于疟疾相均升高,疟疾后相均降至低于基线水平.所有三类患者在疟疾相HLA-DR+细胞增加,CD25+细胞减少,疟疾后相则相反,HLA-DR+减少而CD25+增加.HIV病毒载量在所有患者于疟疾相均升高,疟疾后相回降至接近基线水平,持续相Ⅰ和Ⅱ类恢复至基线水平,Ⅲ类高于基线水平. 结论:疟疾疗法适合于治疗CDCⅡ类HIV感染者,因为终止疟疾后病毒载量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而CD4细胞水平持续升高至少1~2年.急性间日疟在HIV患者中引起强烈的THI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分别由它们的活性标记物sIL-2R和 NPT反映)和其他细胞因子反应,这种强烈的免疫刺激在不同基线免疫水平的的患者导致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免疫状态相对正常的Ⅰ类患者导致免疫功能下调,在免疫状态相对底下的Ⅱ类患者导致免疫功能上调,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Ⅲ类患者则几乎没有调节作用.
  • 摘要:肝硬化是肝病的终末阶段,肝脏的储备功能已接近耗竭,肝功能不全的症状开始出现,并发生一系列的合并症,如门脉高压、肝性脑病、出血倾向、持续性黄疸等.多年来肝硬化的治疗一直是对症治疗为主,即保护残存的肝细胞的功能,缓解门脉高压.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是持续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和改建,伴广泛而严重的纤维组织增生.一般认为,肝硬化是不可逆转的.但近年来对于肝纤维化的深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通过适当的治疗,肝内的纤维组织是可以减少、消退的.虽然目前的抗纤维化治疗距离肝硬化的彻底治愈还相差甚远,但已经打破了肝硬化不可逆转的规律.外科肝移植技术的进展,更为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性.本文介绍近年来,肝硬化治疗进展较快的有三方面:(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该疗法使许多病人病情获得长期稳定,甚至免除了肝移植的手术.(2)抗肝纤维化治疗:多年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但应用干扰素时,常常可以导致肝损伤的暂时性加重,因此不适合失代偿肝硬化的治疗.我国的中草药复方制剂用于抗肝纤维化治疗则表现了良好的前景,它可以从多个环节抑制肝脏的纤维化,同时毒副作用较轻.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3)肝移植:是目前肝硬化唯一的根治性疗法.我国的肝移植工作近年来发展很快,移植数量、存活率都迅速增加。
  • 摘要:艾滋病蔓延形势严峻,近几年来,中国艾滋病感染增长势头一直迅猛.每年艾滋病感染者的人数平均大约以30%~40%的速度递增.据一些专家估计,中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100万人.这说明艾滋病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也已经从高危核心人群进入一般人群.然而,大多数的公众,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医务人员,仍然停留在对艾滋病无知而恐慌的阶段.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以及有高危行为人群仍然受到严重的羞辱和歧视,他们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医疗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保密和隐私权、言论权、结婚权、旅行权等等,均得不到维护,且对这些基本权利各种形式的侵犯,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原因之一是,全国(省、市)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法规或条例本身包含歧视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条款。本文讨论艾滋病防治中的若干伦理和政策问题。
  • 摘要:目的:研究适合于北京市情况,便于监督和方便病人用药的高效低副反应的短程化疗方案,药物剂型和包装形式.并了解医务人员和病人对其接受的程度. 资料和方法: 1、选例对象:15岁以上的痰涂片阳性初治肺结核病例,除外一般情况极差需住院治疗,合并严重的肝炎、矽肺、精神病、肿瘤等非结核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已知妊娠. 2、检查要求:治疗前和治疗期进行痰结核菌涂片和培养,血、尿常规,肝功能和胸片检查,随访期第2.4.6.12和24个月进行痰结核菌涂片、培养,第12和24个月进行胸片检查. 3、治疗管理:按北京市日常结核病控制工作要求采用不住院全面监督化疗(DOTS). 4、市所由专人进行质量监控. 5、抽取一定数量医务人员和病人以问答卷形式进行可接受性调查. 结果: 1、痰菌阴转率;6个月治疗结束时除含利福定方案阴转率为90.7%外,余5个方案均在96%以上; 2、细菌复发率,一年细菌学复发率除含利福定方案为16.3%外,余5个方案均在3%以下; 3、严重副反应率,除含利福定方案在3.5%外,余5个方案均在3%以下; 4、方案可接受性调查与散装药比较,除价格因素外,91.5%医务人员和94.5%病人选择固定剂量复合制剂.迪克菲联合A.B包捆与散装药比较,81%医务人员和94%病人选择迪克菲联合包捆. 结论: 1、含利福定方案由于其疗效欠佳,不宜采用; 2、周三次间歇方案能获得与每日方案同等效果,但方便病人,有利监督; 3、不含SM的全间歇方案在北京市也取得很好效果,可以避免SM的副反应和注射用药带来的问题; 4、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和迪克菲联药,效果良好,副反应较少,用药方便,均受到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欢迎,但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由于价格较贵难以在国内广泛推行; 5、迪克菲联药将全疗程用药缩减到60次,以"板药"形式方便病人.特别是将药品、治疗单和告病人书三者结合形成整体,是结核病治疗管理方式上改革新的尝试.
  • 摘要:由于艾滋病流行形势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多样性,特别是其流行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变化的特性,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影响艾滋病流行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根据艾滋病流行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国家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本文研究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制定的内涵及范围。
  • 摘要:目的:介绍中医治疗艾滋病时在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增强免疫功能方面的疗效. 方法:用传统的中医提高免疫力的经验,从临床上进行观察,再用实验指标验证疗效和阐明机制;或者从中药中筛选抑制HIV药,用H9或MT 4的HIV感染细胞株筛选有效药味,提取其有效成分,组合成新方,观察疗效. 结果: 1)在抑制HIV方面:紫花地丁、夏枯草、金银花、天花粉、黄连、黄芩、甘草、黄芪、灵芝、苦瓜、黄杨等,或其提取物均具有抗HIV活性,最近进展:罗士德用桑白皮、巴豆、漏卢等的提取物组方治疗泰国病人有效;康来仪用XQ-9302(大黄、黄柏、黄连、海藻、昆布、水牛角等)治疗15例艾滋病人有效;李泽琳从中药复方LZ-1和KA-088中分离出911,HP有阻断HIV进入细胞的作用;Meselhy用栎树果、诃子、曼陀罗子的甲醇或水提物可抑制逆转录酶RT.但有作用较弱,机理不明的缺点. 2)增强免疫功能方面:用克艾可(Glyke,甘草制剂),冬虫夏草菌丝培养液,猕猴桃根多糖,ZY-1(紫花地丁、黄芪等),ZY-2(人参、黄芪、枸杞、甘草等),艾通冲剂(黄芪、丹参、川芎)、新世纪康保(含硒的海藻提取物和甘草甜素),其CD4和 CD4/CD8比值为25 55.8%.总有效率为47-67%;最近从抗癌药金龙胶囊治疗20例艾滋病人,其CD4有增强作用,但病毒载量无显著变化,提示此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而非由于抑制HIV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 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抑制病毒和增强免疫功能方面是有效的,应将重点放在后者,发扬中医药的优势.中西医学取长补短的联合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 摘要:中药的初步研究显示,如果单位以微克计算,每一味中药所含的成分平均在100种左右,一付中药汤剂的组方所含的成分十分复杂,它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灵活机动等特点.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的病例中,门静脉高压、腹水、出血倾向、消化功能减退、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病毒因素、肝功能异常、体质因素及临床具体症状等问题,一张汤剂处方往往不能包含所有的治疗意图.而运用两张处方,各包含不同的治疗目的和重点,交替让病人服用的想法就逐渐形成了.双处方,具有用药面增宽,避免一张处方中用药过多时产生的相互牵制;可以一方治本、一方治标;也可以一方攻邪,一方扶正.两方交替使用,中有间歇,相得益彰,对病情全局的改善较为有利.例如,转氨酶经常反复升高者,可以一方清其内蕴之湿热,一方健脾活血调理其本,两方协同作用,有理有节,既无连续清利可能发生的伤中化燥之虑,又无健脾活血助火动湿之嫌,两方交替使用,互不干扰,又相互为用,作用有效而平稳,病人多乐于接受.经使用该法100余例的初步分析表明,具有见效快,作用平稳,副反应少,宜于长期服用;对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病例,疗效较好;也便于临床医师理清思路、观察和总结经验,细致地调理处方,是治疗复杂的慢性肝病的好方法.
  • 摘要:根据1992~1995年全国乙型肝炎(乙肝)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由此推算,我国HBsAg携带者约1.2亿.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估计中国慢性肝病患者约200万,每年死于慢性肝病约30万例.肝癌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死于肝癌约18万例。 本文介绍内容:①自1992年起我国将HBV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②目前我国新生儿HBV疫苗接种平均镇盖率为70. 7%.坡市为88. 5%,农村为62. 7%.③婴儿接种HBY疫苗后。儿童HBsAg携带率山未接种前的15. 8%降至1. 1%.④对所有新生儿实施HBV疫苗免疫后,接种组d的肝摇死亡率明显下降。
  • 摘要: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为了解全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对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作为制定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的依据,分别于1979年、1984/1985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了4次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将第四次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情况报告。
  • 摘要:据估计,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总人数已超过60万.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感染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和河南等地流行较为严重.按人口比例计算,与世界其他HIV感染高发地区相比,中国HIV的总感染率虽尚属低水平,但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其潜在感染者的巨大数量必须受到重视.本文研究内容:1.中国HIV/AIDS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2.中国抗HIV/AIDS治疗的现状,3.走出一条适合于中国防治HIV/AIDS的道路。
  • 摘要:在性工作者中开展"100%使用安全套项目"(100%CU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控制HIV流行的区域性努力中一个核心策略部分.此项目的目的是预防性工作者和其顾客通过各种性活动传播HIV,从而也就期望能进一步预防艾滋病(HIV),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本文研究什么是100%CUP呢?这个项目包括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各种活动,项目的收益以及100%CUP在中国的进展需要克服的问题。
  • 摘要:艾滋病(HIV/AIDS)病人并发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一般约占20%~50%.而AIDS 1/3死于结核病.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艾滋病、结核病及艾滋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情况,介绍了AIDS病人发生结核病的主要原因,和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加剧HIV感染进程报道.着重对HIV/AIDS预防和治疗结核病进行论述.
  • 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高流行区.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8%.在我国母婴围产期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在婴幼儿期感染乙肝之后,大多数将发展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将进而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为此卫生部确定我国的乙肝免疫策略是实施新生儿普遍免疫.本文介绍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12年对HIV/AIDS病人的心理关怀服务实践,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论达到了更高一层的认识并探讨在临床的应用. 结果:由医护人员发起的心理关怀服务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增强HIV/AIDS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责任感.
  • 摘要:目的:观察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施多宁(efavirenz)联合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Indinavir)两联药物治HIV/AIDS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方法:采用单中心、非对照、开放式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施多宁600mg睡前一次联合佳息患1000mg q8h对20名HIV-1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为期48周的治疗.疗效判断指标为病毒载量(HIV-RNA拷贝数/ml)和CD4、CD8计数. 结果:全部20例完成了48周的临床观察.男性15名,女性5名.男:女3:1.平均年龄33岁( 25~59).治疗前平均HIV-RNA112532(5.051og 10)拷贝数/ml,CD4计数平均214/mm3,CD8计数平均978/mm3,CD4/CD8比例0.22.12周时100%的病人HIV-RNA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50拷贝数/ml);48周时采用intent-to-treat分析,90%(18/20)病人HIV-RNA<50拷贝数/ml,10%(2/20)病人出现了病毒学治疗失败.治疗后HIV-RNA平均下降了2.52log10. CD4平均上升到367/mm3,平均增加了153/mm3.CD8计数平均985/mm3,CD4/CD8比例0.37.所有患者用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30%(6/20)的患者出现了一过性头疼,10%(2/20)出现了中度充血性斑丘疹.5%(1/20)甘油三脂增高. 结论:施多宁联合佳息患两联药物治HIV/AIDS是安全性,受试者耐受性良好.这一组合方案显示出很好的抗逆转录病毒病毒学疗效.治疗48周后,出现了明显的免疫重建反应.
  • 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独特的复制方式(逆转录)导致其基因高度变异,这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HIV基因的高度变异性使其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一方面给诊断、治疗尤其是疫苗研制带来了障碍,另一方面又为追寻某一类HIV毒株的来源、传播方式及传播链从分子水平提供了线索.对HIV基因变异的研究还涉及流行病和致病机理等许多基础科学问题,如不同亚型的HIV毒株是否会经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在人群中传播,或以不同方式传播时的效率有无差异;不同亚型毒株在感染者体内发生基因重组时的后果如何,毒力是升高还是降低;重组毒株的出现是否会加速HIV变异的速度以及对当前全球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是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主要课题,其研究成果既可协助政府科学地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又能为发展HIV疫苗乃至治疗艾滋病患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对研制基于我国HIV流行株的候选疫苗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将回顾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 摘要: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五十年代初期,据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资料表明,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000-5000/10万,死亡率在200/10万以上. 1992年起,在覆盖了全国近一半人口的13个省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此项目采用了现代结核病控治策略(DOTS策略). 1992至2000年间,DOTS扩展迅速,覆盖了90%的县区和目标人群.到2000年,对800万可疑者实施了免费检查,确诊了180万例结核病人.130万涂阳病人接受了免费治疗,治愈率达到90%以上.1998年估计新发涂阳病人的发现率为54%.在实施DOTS期间,复治涂阳病例占总涂阳病人的比例下降,治疗结果得到改善. 2000年,第四次全国流调结果显示,结核病涂阳率下降到122/10万.在项目地区,自1990至2000十年间,涂阳患病率下降幅度为34.4%,而在非项目地区,涂阳患病率下降幅度仅为4.1%.经过标化后,项目与非项目地区患病率仍有显著差异. 该项目证明,快速,大规模的扩展DOTS是可行的.目前十年国家结核防治规划到2010年,DOTS覆盖率将达到95%.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