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肌肉

人工肌肉

人工肌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9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1034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华东科技、世界科学、新材料产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铲土运输机械学术会议、2009年微特电机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2006企业产品国际化战略与微电机技术发展论坛等;人工肌肉的相关文献由11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增猛、弓永军、刘伟等。

人工肌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034 占比:99.75%

总计:71210篇

人工肌肉—发文趋势图

人工肌肉

-研究学者

  • 张增猛
  • 弓永军
  • 刘伟
  • 丁建宁
  • 胡兴好
  • 程广贵
  • 任雷
  • 章军
  • 王斌锐
  • 车进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勇; 曹吉强; 孙安彤; 李长龙
    • 摘要: 总结湿驱动仿生人工肌肉纤维材料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具有不同外界刺激柔性驱动响应人工肌肉材料的驱动机理和形变特征,重点总结和分析了纤维状湿驱动仿生人工肌肉常用原材料、构型、驱动机制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湿驱动仿生人工肌肉在智能服装、柔性机器人以及医疗辅助装置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认为:制备具有多重刺激响应、集成一体化和驱动耐久性优良的人工肌肉材料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于将湿驱动人工肌肉通过机织、针织、编织等手段加工成智能纺织品,实现更为复杂的运动等方面还需深入探究。
    • 石强盛杰; 黎相孟; 药芳萍
    • 摘要: 驱动模块是软体机械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创新,在原有复合软材料中加入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5~3 wt.%,探究其对人工肌肉驱动过程中热传导能力的影响。在100°C恒温加热平台上对各组样品进行加热升温,利用热成像仪拍摄样品的升温过程,使用DZDR-S型导热仪测量样品的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系数,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各组样品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加入改善了复合材料传热性能,其含量为3 wt.%时效果最好,且石墨烯在混合物中更好的分散能改善复合软体材料的传热能力。
    • 摘要: 把镍钛合金形状记忆纤维加入“体型庞大”的婚纱或者演出服中,折叠后只需用电吹风吹一下就会恢复原形;用聚氨酯类新材料制成的智能运动服、登山服,能在环境温度较高时产生散热和水汽通道;随着“人工肌肉”纤维的应用,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聪明”的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服装。近期,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挤压成型工艺制成了一种形状记忆材料,这种材料能在变形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 许文智; 王霞; 耿德旭; 梁正
    • 摘要: 研制一种伸长型气动人工肌肉,建立静力学理论模型,开展不同约束条件下人工肌肉驱动力性能对比试验,得到约束条件对人工肌肉驱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人工肌肉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约束环内腔面积对驱动力有影响,压力较低时约束环内腔面积小的人工肌肉驱动力大,压力较高时约束环内腔面积较大的人工肌肉驱动力大;约束环内腔与气囊外壁形状吻合度越高驱动力越大.
    • 温烨烨; 任明; 邸江涛; 张锦
    • 摘要: 随着仿生机器人、智能控制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传统的机械驱动方式已无法满足相关领域对致动系统提出的柔性、高效及多源刺激响应性等要求,因此需发展新型的人工肌肉材料。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烯碳材料具有轻质、高强、高电导率和柔性等特征,在人工肌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以烯碳材料为基元构筑宏观组装体材料,或以烯碳材料为添加相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可在微观和宏观架起桥梁,实现烯碳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应用。本文基于上述两种应用形式,综述了烯碳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应用进展。首先从一维纤维和二维薄膜的烯碳人工肌肉宏观表现形态出发,介绍了既作为结构材料,又提供了响应、驱动功能的烯碳材料在人工肌肉中的应用。接着从机电性能、可编程的响应形变以及传感功能三个方向,介绍了烯碳材料作为增强赋能相在人工肌肉材料中的功能性应用。最后阐述了基于烯碳材料人工肌肉的机遇与挑战。
    • 朱震东; 汪映寒; 秦家强; 程沛
    • 摘要: 采用镀银尼龙纤维自加捻,并与常规尼龙纤维共加捻,分别制备了2种电热驱动的尼龙螺旋纤维人工肌肉。通过编程输入电的频率、大小和循环次数系统地研究了2种聚合物纤维人工肌肉的驱动行为。结果表明,通过共加捻能调控复合尼龙螺旋纤维人工肌肉的电阻特性,在相同的输入电功率下,复合尼龙螺旋纤维人工肌肉产生更高的温度从而表现出更好的驱动性能。镀银尼龙螺旋纤维人工肌肉表现出6.34%的最大驱动形变、382 J/kg的最大能量密度和468 W/kg的最大功率密度。复合尼龙螺旋纤维人工肌肉表现出7.42%的最大驱动形变、428 J/kg的最大能量密度和531 W/kg的最大功率密度。2种聚合物纤维人工肌肉的驱动循环均能超过1万次,且驱动形变无明显衰减。
    • 彭阳阳; 高卫东; 孙丰鑫
    • 摘要: 为解决纤维基人工肌肉在智能纺织品实际应用中的障碍,针对目前纤维基人工肌肉存在刺激条件苛刻、化学毒性、材料和制备成本高等问题,探讨具有良好亲肤性的羊毛纱线人工肌肉的纺制、性能及应用。通过对天然羊毛纤维加捻,将加捻后的纤维对折形成自平衡的双螺旋结构,然后采用氧等离子体进一步清洁和激活双螺旋结构表面,并进一步制备机织物人工肌肉驱动器。通过扫描电镜、拉伸强力测试仪、高速摄像机等表征分析手段,探讨羊毛纱线人工肌肉的致动性能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氧等离子体刻蚀后的羊毛纱线人工肌肉具有对干湿状态的快速响应和可逆的扭转变形,其扭转角度可达373(°)/cm;且展现出优异的循环驱动性能,织物驱动器在水雾刺激下具有良好的二维卷曲致动性能,为湿响应智能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 王玉莲; 邸江涛; 李清文
    • 摘要: 人工肌肉领域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过去30年中发展迅速.人工肌肉是指一类材料在受到外部刺激如电压、电流、温度、压力、光线、湿度等产生响应,通过自身结构的变化而产生形变的材料,其在软体机器人、假肢、外骨骼及温度调节服等多种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肌肉根据其宏观表现形态一般可分为膜状和纤维状.纤维状人工肌肉可将外界刺激导致的体积膨胀通过其螺旋结构转换为纤维径向的转动和轴向的收缩,从而形成旋转驱动和伸缩驱动,其能量转换效率、功率密度以及做功都远高于现有的一些膜状驱动器.另外,纤维状人工肌肉不仅可以完成伸缩、转动等运动,还可通过并股和编织等方式实现更复杂的运动,因其力学性能优异、柔韧性好,且在形式上更接近自然生物肌肉,从而更具优势.人工肌肉纤维还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驱动,包括温差驱动、溶剂/气体吸附或渗透驱动、电化学驱动以及气压驱动.近年来,基于柔性纤维状材料的人工肌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人工高分子纤维(如尼龙线)、人工无机纤维(如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纤维等)、天然纤维(如蜘蛛丝、蚕丝等)因具有本征柔性的特征,在人工肌肉纤维的原材料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肌肉纤维的研究进展,分别对人工肌肉纤维的驱动材料、工作机制、驱动方式、评价参数及智能织物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在最后对人工肌肉纤维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韩维华; 袁金秀; 郭印达; 信诗琦; 王晓雄; 龙云泽
    • 摘要: 为解决微机电系统中执行器的非接触式远程控制问题,本文主要对电纺制备Fe3O4/PVA磁性人工肌肉及其性能进行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具有磁性的Fe3O4/PVA复合纳米纤维,并通过卷曲和绞制操作,进一步制得纳米绳索.同时,利用综合物理性质测量系统(PPMS-VSM),对制备的Fe3O4 /PVA复合纳米纤维进行磁性表征,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永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PVA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超顺磁性,表现出对磁场的响应特性,说明,Fe3O4 /PVA纳米绳索可应用于人工肌肉执行器,且该人工肌肉的反应随着磁场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该人工肌肉受力不均匀.通过分析磁体周围的磁场梯度变化,解释了力随着磁场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该研究为微纳米人工肌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甘辩; 李骞; 李梦天; 余河清; 刘磊; 刘大彪
    • 摘要: 螺旋卷绕型聚合物人工肌肉作为一种新型致动器,因具有较高的柔韧性、通用性和功率密度,在柔性驱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了一种螺旋卷绕型人工肌肉驱动的多自由度机械手指模型,建立了热驱动型人工肌肉的物理模型,实现了对机械手指多关节偏转的控制和运动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肌肉的收缩量随温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机械手指的关节偏转角随温度或肌肉收缩量的增大而增大.提出的人工肌肉驱动的多自由度手指模型,为实现其在机械手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