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2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6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第五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2014年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大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国际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等;麻杏石甘汤的相关文献由226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芳国、李玲、周斌等。

麻杏石甘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6 占比:95.52%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3.93%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0.55%

总计:1273篇

麻杏石甘汤—发文趋势图

麻杏石甘汤

-研究学者

  • 卢芳国
  • 李玲
  • 周斌
  • 何迎春
  • 张薇
  • 李星
  • 梁光义
  • 武孔云
  • 贺祝英
  • 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晓杰; 尹焕培
    • 摘要: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型小儿咳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河南省直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13例咳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联合组(n=57)和常规组(n=56)。常规组予以一般西医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麻杏石甘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中医主证、次证积分,气道炎症反应改善情况,于治疗后开展为期6个月的短期随访,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儿的咳嗽、发热、喘息、肺部啰音等症状改善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咳嗽不爽、痰黄黏稠、口渴咽痛等中医主证以及发热头痛、恶风微汗等中医次证积分均低于常规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等气道炎症指标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治疗后1、3、6个月时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麻杏石甘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型小儿咳喘的效果显著,对促进患儿症状恢复、改善中医症候体征、缓解气道炎症并改善肺功能均有积极意义。
    • 高桂玲
    • 摘要: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辅治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黄连解毒汤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痰黄而多、咳嗽气喘、发热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症状缓解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辅治RMPP疗效较好。
    • 王明利
    • 摘要: 目的 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酮替芬、氨茶碱、博利康尼等药物(根据体重计算剂量)。观察组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麻杏石甘汤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中有明显疗效,能降低患儿的疾病复发率,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李宾
    • 摘要: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内服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作用,分析个人心得。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A组给予西药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及口服治疗,观察B组给予中药麻杏石甘汤内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IL-17、TNF-α、IgE、CRP、PCT变化及一个疗程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B组血清IL-17、TNF-α水平、外周静脉血IgE水平、CRP、PC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一个疗程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A组,观察B组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麻杏石甘汤内服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降低炎性指标,调节肺炎免疫机制,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刘广棵
    • 摘要: 目的:探讨隔姜温和灸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隔姜温和灸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结束时两组哮喘控制状况[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肺活量(FVC)、峰值呼气流速(PEF)]及小气道功能[25%呼吸气流、50%呼吸气流、75%呼吸气流(MEF25、MEF50、MEF75)]。结果:治疗1个月结束时,两组ACT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结束时,两组FEV1、FVC、PEF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结束时,两组MEF25、MEF50、MEF75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温和灸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可提高支气管哮喘控制效果,改善肺功能,提高小气道功能。
    • 诸晶; 罗丽萍; 陈继承
    •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8月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药组各51例,对照组予规范西医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疗效证候变化及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中医疗效评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显著下降(P<0.05),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咳痰缓解时间显著缩短(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较低(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反应指标,较快改善症状,起到保护肝、肾、心脏功能作用。
    • 杨梅玉
    • 摘要: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治疗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呼吸科二区收治的60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麻杏石甘汤用于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治疗中,可促进症状消失,稳定机体内环境,安全性高。
    • 林慧洋
    •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麻杏石甘汤分析急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74例急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经过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通过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肺炎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 孙媛; 杜敏
    • 摘要: 目的探究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肺炎喘嗽患儿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参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常规用药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参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主症、次症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NF-α、IL-6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高于参照组,CD8^(+)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效果显著,可促疾病症状消失,改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 中医的精髓在于临床与实践,而复杂的中医传统理论对现有的中医科研方法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阐释中医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如何使用更客观、更科学的设计凸显中医临床特色和疗效优势,是目前中医学科发展的难题,更是挑战。目前,中医临床研究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麻杏石甘汤加银翘散治疗禽流感的临床研究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使得中医药治疗重大传染病的疗效广为人知。电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稳定型心绞痛等临床研究也在JAMA刊登,使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疾病的效果为国际所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