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2516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委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草地科学研究生论坛、《草业科学》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高寒草甸的相关文献由26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英年、张德罡、李希来等。

高寒草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7 占比:31.40%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91%

专利文献>

论文:2516 占比:67.69%

总计:3717篇

高寒草甸—发文趋势图

高寒草甸

-研究学者

  • 李英年
  • 张德罡
  • 李希来
  • 曹广民
  • 赵新全
  • 王长庭
  • 周华坤
  • 杜国祯
  • 赵亮
  • 徐长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国辉; 楚彬; 胡桂馨; 张飞宇; 华铣泽; 周富斐; 牛钰杰; 唐庄生; 花立民
    • 摘要: 为明晰高原鼢鼠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和功能群特征影响,选取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典型分布高寒草甸,依据鼠丘密度将研究区划分4个干扰梯度,调查各干扰区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和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讨植物土壤因子对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功能群,极重度干扰区植食性功能群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干扰区(P<0.05);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稳定和相似性影响较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紧实度、全氮和全钾以及莎草科生物量和植物物种均匀度均显著影响高寒草甸土壤动物功能群的空间分布(P<0.05),其中土壤温度对土壤动物功能群分布影响最为显著。
    • 张宇鹏; 吴笑天; 李希来; 徐文印; 董心普; 王苑; 张辉
    • 摘要: 为探究黄河源流域单元高寒草甸退化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原位土壤采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退化高寒草甸合计14239.47 km^(2),主要分布于流域单元中0~7°“滩地-阶地”区域;流域单元坡面土层厚度由坡顶到坡麓逐渐增厚,阶地区域土壤平均厚度151.67 cm,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同一区域中土壤水分与养分含量由土壤表层到底层逐步降低,土壤pH值则逐步增大;除土壤水分与硝态氮,土壤养分在“滩地-阶地”区域含量均最高;在过度放牧与啮齿动物活动背景下,流域单元中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退化高寒草甸分布的重要因素。
    • 房昊天; 翁白莎; 常文娟; 杨裕恒; 宫晓艳
    • 摘要: 植被根系的分布特征是其适应和改变环境能力的体现,研究植被根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怒江源区那曲流域不同海拔梯度的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根管技术探讨根系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根系对季节变化响应敏感,约有80%的根系分布在0~25 cm的土层,且分布较均匀,细根在土壤中所占比例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拔越高,根系越往土壤较浅层分布,特征参数呈现降低趋势。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湿度呈正相关关系时,两者主要通过影响根径大于0.5 mm的根来影响根系参数;呈负相关关系时,根系在土壤表层对土壤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 王采娥; 黄梅; 王文银; 李子好; 张涛; 马林; 白彦福; 王彦龙; 施建军; 龙瑞军; 刘玉; 王晓丽; 马玉寿; 尚占环
    • 摘要: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对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以及相互关系在海拔高度梯度上的格局影响,是认识全球变化和人类干扰引起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内容。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坡地退化草甸和灌丛为研究对象,探讨退化草甸、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坡地退化的上坡位植被盖度显著大于下坡位(P<0.05)。坡地退化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一致,均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坡地退化高寒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二次回归方程解释度达到80%和70%以上(P<0.05)。(2)坡地退化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的地上生物量与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海拔升高高寒坡地地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海拔梯度对退化高寒山地地上生物量的解释度达到85%以上(P<0.05)。(3)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在两个坡地上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呈线性增加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坡地回归方程解释度达到70%,高寒灌丛坡地达到60%(P<0.05)。坡地退化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高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寒坡地退化草甸和灌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其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一致,海拔梯度造成的环境差异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影响仍较大。该研究对认识三江源区退化山地形成生态学机制,及提出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贺丽; 黄超; 陈德朝; 邓东周; 鄢武先; 吴世磊; 李红霖; 刘玉平; 张利
    • 摘要: 为探讨川西北高寒草甸的适宜管理措施,本研究以禁牧、限牧(生长季禁牧+非生长季放牧)、草畜平衡管理下的高寒草甸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外的退化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围封方式初期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适宜的草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草畜平衡、限牧、禁牧3种围封管理初期,植物群落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等禾草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9.14、13.52和8.17,而退化草地群落无绝对优势种,以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淡黄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为主要植物种。2)围栏措施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禁牧管理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草畜平衡管理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低,而退化草地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稍高于限牧草地。3)各样地群落稳定性大小表现为限牧>草畜平衡>禁牧>退化,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地稳定性。4)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整体呈负相关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受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影响,而群落稳定性则与优势种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综合考虑,禁牧和限牧管理是川西北高寒草甸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
    • 王永宏; 田黎明; 艾鷖; 陈仕勇; 泽让东科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使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特别是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现象尤为突出;然而,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分布广且数量多的重要家畜,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影响仍不明晰。在川西北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组(禁牧)、轻度放牧(1头牦牛/hm^(2))、中度放牧(2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3头牦牛/hm^(2))4个放牧强度,每个强度设置3个重复。两年放牧实验后的结果表明:短期的重度放牧导致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而其它土壤性质在各放牧强度变化不显著;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细菌α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牦牛活动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但由于放牧的持续时间较短,变化不显著;就优势菌而言,土壤绿弯菌门中存在光合自养细菌,在重度放牧下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各菌门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无显著差异;土壤氮与硝化螺旋菌门呈正相关,速效磷与酸杆菌门也呈显著正相关,均说明放牧强度对土壤细菌类群的影响是通过土壤性质间接实现的。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牦牛放牧强度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为放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为草地退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杨帆; 李耀明; 方震; 纪宝明; 苏德荣
    • 摘要: 作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但是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青藏高原冰川的季节性消融导致大量的冰川融水季节性流入下游草甸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由于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分变化十分敏感,冰川融水的季节性变化必然将显著影响冰川末端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但是关于冰川融水增加对冰川区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的认识还十分有限。2019年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龙匣宰陇巴冰川末端通过双向移栽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冰川融水的增加和减少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发现融水增加显著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和降低了香农多样性指数,同时增加了上层土壤植物病原型和腐生型真菌的相对含量。融水减少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并增加了真菌的α多样性,但是对真菌的影响与融水增加过程并不具有对称性。由于真菌的重要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情形下,青藏高原冰川区高寒草甸的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 董瑞; 唐庄生; 花蕊; 蔡新成; 包达尔罕; 楚彬; 郝媛媛; 花立民
    • 摘要: 高寒草甸毒草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寒草甸毒草分类技术对草地群落的变化具有及时监测和科学防控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毒草种类及危害面积急剧增加,传统人工实地调查耗时费力、调查结果代表性差。同时毒草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依靠人力难以实现大面积调查。高光谱遥感技术凭借分辨率高、波段多、图谱合一等特点,在毒草精细分类中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可满足快速、准确、大尺度获取毒草发生面积的需求。已有学者对草地植物的光谱反射特征开展了研究,证明采用植物光谱反射特征可有效区分其种类。但是,目前尚缺乏针对草地有毒植物光谱特征变量的筛选及构建基于毒草光谱特征的预测分类模型。本研究利用SOC710VP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在甘肃省天祝县和玛曲县境内高寒草甸上采集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宽苞棘豆(O latibracteata)、多枝黄芪(Astragalus polycladus)、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葵花大蓟(Cirsium souliei)、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碎米蕨叶马先蒿(Pedicularis cheilanrthifolia)11种主要毒草野外光谱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算法(SG)对原始光谱值进行去噪,使用一阶微分导数(FD)开展光谱特征分析,利用典型判别分析(CDA)对选用的16种光谱特征变量标准化得分系数绝对值进行排序,然后从大到小分别添加到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VM-RBF)、 k最邻近分类(KNN)、朴素贝叶斯(NB)、决策树(CART)5种算法中构建分类模型并筛选最佳特征变量,使用混淆矩阵评价分类效果。结果表明:(1)16个光谱特征变量典型判别分析(CDA)总体分类精度为92.34%,R^(2)=0.89;(2)筛选出最佳分类光谱特征变量为绿峰幅值(Mg)、蓝边面积(Ab)、红边幅值(Mre)、红边面积(Are)、红边位置(Lre)、 NDVI2、 RVI1;(3)将筛选出的7个光谱特征变量用于毒草分类,结果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VM-RBF)分类效果最好,精度达96.45%。
    • 宋梓涵; 李希来; 李杰霞; 卡着才让; 马戈亮
    • 摘要: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在高寒草甸上会形成各种类型扰动斑块,扰动斑块类型的转变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尚不清楚,因此,对高寒草甸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和恢复斑块三个扰动斑块类型植物功能类群结构、根土复合体特征和斑块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主要因子,说明高寒草甸退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土壤表层由于放牧和高原鼠兔活动扰动强度大,无法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非活动斑块的植物群落处于次生演替早期阶段,但是恢复斑块已具备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科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退化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与非活动斑块呈现镶嵌性分布,而恢复斑块相对独立没有镶嵌性分布现象。造成高寒草甸干扰斑块类型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鼠兔活动强度由间歇性干扰转变为持续干扰的结果。
    • 段成伟; 李希来; 马盼盼; 徐文印; 柴瑜; 苏乐乐; 杨鑫光
    • 摘要: 探明人工修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对理解退化草地土壤环境快速恢复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不同人工修复(对照、施肥、免耕补播、施肥+免耕补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人工修复后土壤养分含量和养分循环相关酶活性变化,并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氨态氮含量;免耕补播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施肥+免耕补播则对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影响显著,土壤更趋于中性,速效磷含量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受有机碳和硝态氮的影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人工修复措施下,施肥+免耕补播对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酶活性及速效磷含量的维持贡献较大,而单施肥对有机碳和氨态氮含量贡献较大。因此,“施有机肥+免耕补播”对土壤养分的恢复和酶活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