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寒草原

高寒草原

高寒草原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781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等;高寒草原的相关文献由779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振西、王建林、王忠红等。

高寒草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6.7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3781 占比:93.11%

总计:4061篇

高寒草原—发文趋势图

高寒草原

-研究学者

  • 沈振西
  • 王建林
  • 王忠红
  • 董全民
  • 蔡晓布
  • 钟志明
  • 张宪洲
  • 施建军
  • 周国英
  • 彭岳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芬; 胡德奎
    • 摘要: 【目的】为兴海县及类似地区牧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9-2020年三江源地区兴海县高寒草原天然牧草(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地区天然牧草返青期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构建返青期预测模型。【结果】1999-2020年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返青期随年代延长呈不显著的推迟趋势;西北针茅牧草平均返青期为4月12日,最早与最晚日序差值达33 d;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日期与3月中旬和4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1—4月各旬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与3月中旬平均气温关系模型为y=97.53-1.916T_(3中),模型预测牧草返青期与实际值误差6~8 d。【结论】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原西北针茅牧草返青期以3.2 d/10a的气候倾向率呈不显著推迟趋势,建立的返青日期预测模型可为及时、准确地开展天然草场牧草返青期预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杨思维; 周俗; 王钰; 根呷羊批
    • 摘要: 草原鼠荒地是草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草地畜牧业生产。为探索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原鼠荒地优化的植被恢复模式及恢复效果,以未进行植被恢复鼠荒地草地为对照(CK),比较研究围栏封育下的肥料添加(FG)、肥料添加+牧草组合补播(FAGSR)两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对高寒草原鼠荒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CK相比,FAGSR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62倍、34.26%、3.15倍,FG分别显著提高1.26倍、32.71%、1.4倍,同时,FAGSR植被高度和地上生物量较FG分别显著提高15.9%和71.06%(P0.05),但FAGSR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CK,且增加了48.11%(P0.05);(3)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土壤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FAGSR>FG>CK),其中FAGSR与FG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CK,FAGSR土壤速效K含量显著高于CK,土壤速效P表现为FAGSR显著高于CK和FG(P<0.05)。肥料添加+牧草组合补播有利于高寒草原鼠荒地植被恢复。
    • 郭晨睿; 杨敬坡; 李少伟; 牛犇; 马娇林; 武建双
    • 摘要: 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常见措施之一。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影响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功能演替。为评价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原土壤矿质元素和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10–2013年夏季对班戈县北拉镇和普保镇2块样地(围栏内外)进行植物和土壤采样,测定群落水平植物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以及表层土壤Ca、Cu、Fe、Mg、Mn和Zn含量。结果显示:1) 5~8年围栏封育只显著降低了北拉镇样地土壤Ca、Mg和Cu含量(P 0.05)。2)围栏封育只显著提高了普保镇样地地上生物量(P 0.05)。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土壤Mg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 0.05)。综上所述,短期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原土壤矿质元素和植物群落的恢复的影响有限。
    • 李洋; 王毅; 韩国栋; 孙建; 汪亚峰
    •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探究地下微生物驱动土壤生化过程,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样带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不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特征及其与气候、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比高寒草原具有更高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生长季降水量(GSP)与两种草地类型的MBC和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生长季均温(GST)仅与高寒草原MB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生长季降水量的影响下,土壤全氮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MBC和MBN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机碳是影响高寒草原MBC和MBN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 武月月; 文军; 王作亮; 贾东于; 刘闻慧; 蒋雨芹; 陆宣承
    • 摘要: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两个过程,并分析了期间高寒草原下垫面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表热通量不同状态和过程中的变化,以此探究土壤冻融过程中地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研究表明:(1)净辐射通量在完全融化阶段的平均值要普遍大于其他三个阶段,最大值达到了203.7 W·m^(-2),冻融阶段冻土融化,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净辐射比完全冻结阶段明显增大,完全融化阶段净辐射日变化值最大,达到了717.6 W·m^(-2),完全冻结阶段最小,冻融阶段次之。(2)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和完全冻结阶段的配置不同。完全融化时,由于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原因,净辐射主要转换为潜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变化最大值为193.7 W·m^(-2),而感热通量只有80.0 W·m^(-2)左右。融冻阶段、冻融阶段与完全冻结时感热与潜热的日平均相差不大,潜热在三个阶段平均值为21.9 W·m^(-2),感热为20.3 W·m^(-2);而感热日变化在三个阶段均大于潜热,土壤发生冻融循环,地气温差较小,含水量产生变化,净辐射在这期间主要转换为感热。(3)土壤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冻结)状态下为正(负),表明地表从大气吸收(释放)热量,其日变化幅度大(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冻融状态与过程对近地面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李润富; 牛海山; 孔倩; 刘强
    • 摘要: 生物固氮是生态系统有效氮的重要来源,目前存在多种测定和计算方法。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豆科植物团垫黄芪(Astragalus arnoldii)为对象,对比自然丰度法和同位素稀释法的差异,探讨4种计算方法、4种参考植物和2个取样时间对团垫黄芪生物固氮百分率(%Ndfa)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考植物的δ15N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与7月份相比,8月份均显著降低(P<0.05);施加(^(15)NH_(4))2SO_(4)后,4种参考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24 h取样的测定值高于30 d后取样的测定值(P<0.05)。无论标记与否,团垫黄芪的^(15)N丰度在2个采样时间都无明显差异,采用原子百分超和原子百分差这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Ndfa也没有显著差异。除矮火绒草外,以其他3种植物以及4种植物的平均值作为参考时,采用自然丰度法计算的%Ndfa都显著高于同位素稀释法(P<0.05)。取样时间不同自然丰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显著(F=89.906,P<0.01),标记后取样时长对同位素稀释法影响显著(F=496.712,P<0.01)。
    • 梁大林; 唐海萍
    • 摘要: 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作为青藏高原两种重要植被类型,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性,有助于为青藏高原两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管理提供参考。以位于同纬度的三江源高寒草甸和阿里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表征植被变化,利用NPP数据和气象数据,分别分析两地2000—2017年植被NPP、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差异;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两种高寒草地气候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以县域统计年鉴牛羊肉产量表征放牧强度,研究放牧活动对高寒草地植被变化的影响;通过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别研究降水和气温对两种高寒草地植被NPP变化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三江源高寒草甸和阿里高寒草原区年平均气温以0.085°C/a和0.084°C/a的趋势上升,降水以平均每年3.87 mm和2.23 mm的趋势增加,高寒草甸区变暖变湿速率较高寒草原区快。(2)三江源高寒草甸和阿里高寒草原植被NPP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空间格局;2000—2017年高寒草甸区57.7%植被NPP呈现上升趋势,而高寒草原区50.96%植被NPP呈现上升趋势,高寒草甸植被NPP增长趋势较高寒草原明显。(3)三江源高寒草甸和阿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植被变化受放牧影响不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4)三江源高寒草甸大部分植被NPP增长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高寒草甸植被NPP主要受温度调控,而阿里高寒草原植被NPP受降水和温度的双重调控。
    • 耿远月; 徐田伟; 王循刚; 张骞; 张晓玲; 康生萍; 胡林勇; 刘宏金; 赵娜; 罗崇亮; 李英年; 徐世晓
    • 摘要: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资源资产区,生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本研究选择黄河源园区3种典型高寒草原,测定不同季节牧草的养分供给状态并计算家畜承载力,为实现黄河源园区草畜平衡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植被数量特征、牧草营养特征和承载力表现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原显著高于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草原;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草原盛草期的家畜承载力分别为1.72 SHU·hm-2,1.41 SHU·hm-2和1.18 SHU·hm-2;枯草期的家畜承载力分别为0.35 SHU·hm-2,0.34 SHU·hm-2和0.10 SHU·hm-2。综上所述,紫花针茅草原可以为黄河源园区提供更多的牧草养分。结合放牧家畜对牧草的营养需求,建议根据牧草产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优化草畜资源空间配置。
    • 杨发源; 颜亮东; 赵梦凡; 刘洁
    • 摘要: 通过分析青海环湖山地、盆地草原蝗虫(卵)主要发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择平均气温距平、降水距平百分率、越冬期积雪覆盖日数等主要影响因子,将高寒草原蝗虫在不同发育期的发生发展气象适宜程度和气象风险分别划为4级,根据综合气象风险等级阈值,构建高寒草原蝗虫暴发成灾气象风险等级指标及预报方程。将预报结果与历年蝗虫实际发生面积和发生密度资料进行对比,平均预报准确率在7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原蝗虫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
    • 肖海龙; 马源; 周会程; 张成君; 姚玉娇; 陈建纲; 张德罡
    • 摘要: 为探究三江源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土壤微量元素与植被特征及其关系,以青海省玛多县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植被群落特征,测定土壤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钼、硒)含量,分析影响高寒草原植被群落退化的关键土壤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的加剧,草地盖度逐渐降低,草地多样性、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中铁、锰、铜、锌、硼、硒含量正相关,其中与土壤铁、有效铜、有效硼的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