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15N

15N

15N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15N的相关文献由629位作者贡献,包括姜远茂、彭福田、张丽娟等。

15N—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 占比:98.95%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1.05%

总计:191篇

15N—发文趋势图

15N

-研究学者

  • 姜远茂
  • 彭福田
  • 张丽娟
  • 巨晓棠
  • 葛顺峰
  • 魏绍冲
  • 杜晓宁
  • 刘新宇
  • 张福锁
  • 吉艳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丁红; 徐扬; 张冠初; 秦斐斐; 戴良香; 张智猛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与氮肥施用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施用对花生各器官肥料氮吸收利用以及氮肥残留和损失情况的影响.水分设置为正常供水(WW,75%~80%田间持水量)、花针期轻度干旱胁迫(FD,55%~60%田间持水量)和结荚期轻度干旱胁迫(PD,55%~60%田间持水量)3个条件,氮肥水平设置为不施氮(LN)、中氮(MN,90 kg hm–2)、高氮(HN,180 kg hm–2).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均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且花针期干旱胁迫的降低幅度大于结荚期干旱胁迫.花生籽仁的氮素积累量占全株氮素积累量的68.42%~77.67%.与WWMN处理相比,FDMN处理下花生各器官氮肥吸收比例(Ndff,the percentage of N derived from 15N fertilizer)和15N积累量显著提高,且促进了氮素向籽仁的转运,PDMN处理下籽仁15N积累量却显著降低.花生对15N标记氮肥的回收率为30.20%~38.42%,残留率为37.12%~48.83%,损失率为12.75%~32.68%.FDMN处理下氮肥回收率最高,损失率最低.表明90 kg hm–2的施氮水平促进了干旱胁迫下花生产量的提高和氮素吸收利用,降低了肥料氮的损失.
    • 杨安; 李燕青; 李壮; 车升国; 程存刚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滴灌撒施组合下树体对^(15)N的吸收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获得适宜的肥料滴灌组合。【方法】以2年生烟富3/T337/山丁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滴灌袋模拟滴灌施肥方法。设置氮肥(N)、磷钾肥(PK)的滴灌或撒施的5个处理。T1:N撒施,PK滴灌;T2:N撒施,PK撒施(PK为水溶肥);T3:N滴灌,PK滴灌;T4:N滴灌,PK撒施(PK为水溶肥);T5:N滴灌,PK撒施(PK为普通肥料)。【结果】植株各器官的Ndff值均在T3处理下最高,中间砧和毛细根在T3处理与T5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主干和主根的^(15)N吸收量均在T5处理下吸收最高,其他部位的^(15)N吸收量在T5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15)N分配率除主干外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差异,主干在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在T5处理下分配率最高(11.24%),T3、T4处理下叶片和枝条的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多年生枝的氮肥利用率在T3处理下最高,且与T1处理有显著差异。主干的氮肥利用率在T5处理最高,与其他4个处理均有显著差异。侧根的氮肥利用率在T4处理下最高,与T1、T2处理有显著差异。植株整体的氮肥利用率在T3、T4处理与T1、T2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与T5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实际栽培管理中可以推广氮肥滴灌、磷钾肥撒施普通肥料的施肥方式。
    • 李润富; 牛海山; 孔倩; 刘强
    • 摘要: 生物固氮是生态系统有效氮的重要来源,目前存在多种测定和计算方法。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豆科植物团垫黄芪(Astragalus arnoldii)为对象,对比自然丰度法和同位素稀释法的差异,探讨4种计算方法、4种参考植物和2个取样时间对团垫黄芪生物固氮百分率(%Ndfa)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考植物的δ15N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与7月份相比,8月份均显著降低(P<0.05);施加(^(15)NH_(4))2SO_(4)后,4种参考植物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24 h取样的测定值高于30 d后取样的测定值(P<0.05)。无论标记与否,团垫黄芪的^(15)N丰度在2个采样时间都无明显差异,采用原子百分超和原子百分差这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Ndfa也没有显著差异。除矮火绒草外,以其他3种植物以及4种植物的平均值作为参考时,采用自然丰度法计算的%Ndfa都显著高于同位素稀释法(P<0.05)。取样时间不同自然丰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显著(F=89.906,P<0.01),标记后取样时长对同位素稀释法影响显著(F=496.712,P<0.01)。
    • 何梦秋; 温腾; 张金波
    • 摘要: ^(15)N稳定同位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氮循环研究中,不同形态样品的^(15)N丰度是该类研究的关键数据。样品储存是实验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储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样品^(15)N丰度。以不同气态和液态样品为对象,研究储存容器、温度、时间、样品前处理等因素对样品^(15)N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气态样品,铝箔气袋稳定储存N_(2)O样品的时间很短,在第10天^(15)N丰度就明显发生变化;而螺口顶空瓶+丁基塞和钳口顶空瓶+丁基塞稳定储存时间可长达200 d左右。对于自然丰度的土壤浸提液,NO_(3)^(-)的^(15)N丰度在4°C和-20°C下可稳定储存10 d无明显变化,储存30 d则明显变化;而NH_(4)^(+)的^(15)N丰度在-20°C下可稳定储存60 d后才有明显变化,但在4°C下只能稳定储存10 d。对于^(15)N富集的土壤浸提液,NO_(3)^(-)的^(15)N丰度在稳定储存160 d后发生变化;但其NH_(4)^(+)的^(15)N丰度在-20°C下仅能稳定储存30 d,4°C下仅能稳定储存10 d。对于自然丰度的河水样品,其NO_(3)^(-)和NH_(4)^(+)的δ^(15)N值在4°C或-20°C下稳定储存10 d后均发生变化。储存条件会显著影响气态和液态样品的^(15)N丰度,这些研究结果为^(15)N稳定同位素研究中样品储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蓉; 王怡琳; 屈红超; 朱志军; 张子豪; 张浩; 蒋锐
    • 摘要: 为研究旱地矮化苹果树当季肥料氮在土壤中的累积与淋溶效应,采用土钻采样法与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6 a生晚熟矮化‘延长红’苹果园土壤剖面(0~300 cm)的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与当季氮肥残留。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硝态氮含量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施肥CK、减氮施肥N400与常规施肥N800处理硝态氮在80~140 cm土层存在明显富集现象,其含量峰值分别为174.9、194.8 mg·kg^(-1)与211.1 mg·kg^(-1)。CK、N400与N800处理0~300 cm土壤剖面中,全氮累积量分别为10927.3、13734.8 kg·hm^(-2)与15645.4 kg·hm^(-2),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873.5、2353.9 kg·hm^(-2)与2892.7 kg·hm^(-2),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2.2、42.6 kg·hm^(-2)与44.4 kg·hm^(-2)。N400和N800处理下果园土壤中各土层(0~300 cm)氮素来自当季氮肥的比例分别为0.10%~1.50%和0.18%~2.03%。当季氮肥在0~300 cm深度各土层均有残留且主要集中在0~140 cm土层;80~100 cm土层的全氮来自当季氮肥的比例(减氮施肥N400和常规施肥N800分别为1.50%与2.03%)显著高于其他土层。N400处理下TN-15 N、NO-3-15 N、NH+4-15 N的残留率分别为21.6%、19.2%、0.2%,N800处理分别为48.8%、39.3%、0.3%,土壤中氮的残留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且以硝态氮为主。100~300 cm土层中减氮施肥N400与常规施肥N800处理NO-3-15 N残留率分别为8.5%与25.0%,当季氮肥淋溶出根区(0~80 cm)现象明显。最佳施肥量及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在N400的基础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 杜思婕; 张艺磊; 张志勇; 吉艳芝; 尹兴; 韩建; 张丽娟
    • 摘要: 【目的】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型尿素对作物氮素吸收及去向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河北省辛集市河北农业大学马庄试验站进行小麦15N田间微区试验,微区面积为1 m2,设置施用普通尿素、普通尿素+硝化抑制剂(Nr)、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和腐植酸尿素5个处理,各施肥处理氮素施用量均为N 225 kg/hm^2,并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结果】5个氮肥处理相比,控失尿素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8123 kg/hm^2;腐植酸尿素处理次之,为8083 kg/hm^2;再次为聚能网尿素处理,为8049 kg/hm^2。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普通尿素+Nr、普通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3.6%、41.1%、37.8%、34.2%、32.2%;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Nr和普通尿素处理,聚能网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普通尿素+Nr处理则与普通尿素处理的15当季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控失尿素的15N当季利用效果最为突出,较普通尿素15N当季利用率提高了35.4%,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较普通尿素15N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7.6%、17.4%。后茬玉米能吸收利用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但后茬玉米的土壤残留15N利用率仅为2.98%~3.62%,4种新型尿素处理间后茬玉米15N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小麦收获后,4种新型尿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上层(0—40 cm)硝态氮残留量,有利于后茬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淋溶的可能性。肥料氮总损失表现为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普通尿素+Nr<普通尿素。【结论】新型尿素显著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减少氮素损失,获得高产。4种新型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增产增效最为突出,土壤中氮残留少,损失率低,其当季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3.6%、40.8%和15.6%;腐植酸尿素氮当季利用率仅次于控失尿素,而损失率较高达19.8%;聚能网尿素有利于氮素固持在土壤中,其残留率、损失率分别为46.1%、16.1%;普通尿素+Nr处理的氮素当季利用率偏低而土壤残留率最高,分别为34.2%和47.4%。
    • 杜思婕; 张艺磊; 张志勇; 吉艳芝; 尹兴; 韩建; 张丽娟
    • 摘要: [目的]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型尿素对作物氮素吸收及去向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河北省辛集市河北农业大学马庄试验站进行小麦15N田间微区试验,微区面积为lm2,设置施用普通尿素、普通尿素+硝化抑制剂(Nr)、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和腐植酸尿素5个处理,各施肥处理氮素施用量均为N 225 kg/hm2,并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结果]5个氮肥处理相比,控失尿素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8123 kg/hm2;腐植酸尿素处理次之,为8083 kg/hm2;再次为聚能网尿素处理,为8049 kg/hm2.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普通尿素+Nr、普通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3.6%、41.1%、37.8%、34.2%、32.2%;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Nr和普通尿素处理,聚能网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普通尿素+Nr处理则与普通尿素处理的15当季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控失尿素的15N当季利用效果最为突出,较普通尿素15N当季利用率提高了35.4%,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较普通尿素15N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7.6%、17.4%.后茬玉米能吸收利用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但后茬玉米的土壤残留15N利用率仅为2.98%~3.62%,4种新型尿素处理间后茬玉米15N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小麦收获后,4种新型尿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上层(0-40 cm)硝态氮残留量,有利于后茬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淋溶的可能性.肥料氮总损失表现为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普通尿素+Nr <普通尿素.[结论]新型尿素显著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减少氮素损失,获得高产.4种新型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增产增效最为突出,土壤中氮残留少,损失率低,其当季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3.6%、40.8%和15.6%;腐植酸尿素氮当季利用率仅次于控失尿素,而损失率较高达19.8%;聚能网尿素有利于氮素固持在土壤中,其残留率、损失率分别为46.1%、16.1%;普通尿素+Nr处理的氮素当季利用率偏低而土壤残留率最高,分别为34.2%和47.4%.
    • 张作合; 孔凡丹; 郑美玉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水氮运筹下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采用大田试验与15N示踪微区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玉米植株对土壤氮素和肥料-15N的吸收情况及各器官中土壤氮素和肥料-15N的累积情况,并计算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运筹下玉米植株对肥料氮素吸收量占总量的25.46%~40.99%;肥料-15N在各器官中的积累量,由大到小顺序为:籽粒、叶、茎;适量增加灌水量和增施氮肥均能提高玉米的氮肥吸收利用率(NUE)和农学利用率(NAE),其中W2N2处理最优,NUE和NAE分别为39.19%和17.65kg/kg.
    • 杨安; 李燕青; 李壮; 程存刚; 张艳珍; 解斌; 张海棠
    • 摘要: [目的]研究秋施肥时间对富士苹果氮素吸收、分配及树体贮藏营养的影响.[方法]以4年生烟富3/M26/山定子苹果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尿素进行了施用时间盆栽试验.试验设5个施肥时间处理,分别为采收前45天(9月10日)、30天(9月25日)、15天(10月10日)、当天(10月25日)和采收后15天(11月10日).每株(每盆)施同位素标记尿素5?g?(15N丰度10.1%),普通尿素16.55?g,磷酸二氢钾20?g.12月底在果树完全进入休眠期后对树体进行解剖,测定了各组织15N吸收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不同施肥时间对植株各器官的Ndff值影响显著.采收前45、30、15天施肥处理各器官的Ndff值均高于采收当天和采收后15天施肥处理.植株整体15N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均以采收前15天施肥处理最高.而采收前45、30、15天施肥处理的植株地上部各组织的15N吸收量高于采收当天和采收后15天施肥处理.采收前15天施肥处理侧根15N吸收量显著高于采收后15天施肥处理,植株叶片(落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分配比例最低,分别为4.62?g和7.46%;采收前15天和采收当天施肥的植株主干木质部可溶性蛋白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采收前45天和采收后15天施肥处理,前二者分配比例分别为6.22%和6.09%.侧根可溶性蛋白的分配比例在采收前15天、采收当天、采收后15天施肥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采收前45天施肥处理.[结论]从养分吸收及树体贮藏营养综合来看,本地区富士苹果适宜的秋施肥时间为采收前15天左右.
    • 冯玥; 衡通; 何新林; 杨广; 许璇; 余天源; 李玉环; 徐阳
    • 摘要: 为了探究盐旱胁迫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研究滴灌区不同盐分、干旱条件下土壤全氮、硝氮、氨氮的分布和棉花生长情况。试验设置3种盐分梯度的土壤(电导率,EC):3,6,9 dS/m,分别用T1、T2、T3表示;3个灌水量:2700,3600,4500 m^(3)/hm^(2),分别用W1、W2、W3表示(4500 m^(3)/hm^(2)为当地推荐灌水量)。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分梯度>3 dS/m时土壤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低盐土壤(P<0.05),且土壤盐分对棉花花期生长影响较大。土壤的氨氮挥发量和土壤盐分梯度成正比。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与灌水量呈正比,与正常灌水量的硝态氮淋失相比,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P<0.0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以每20 cm土层8%的速度减少。各处理土壤^(15)N残留率为11%~40%,随土壤盐度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比,与棉花产量呈反比。综上所述,T1W3处理更有利于棉花对氮肥的利用和产量的提高,推荐滴灌区棉花土壤盐度<3 dS/m,灌水量4500 m^(3)/hm^(2),可在花期适当提高施肥量以稳定产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