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量潜力

产量潜力

产量潜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787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中国种业、大麦与谷类科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作物多熟种植与国家粮油安全高峰论坛等;产量潜力的相关文献由972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承智、杨从党、雷亚平等。

产量潜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4 占比:3.7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8787 占比:96.11%

总计:9143篇

产量潜力—发文趋势图

产量潜力

-研究学者

  • 蔡承智
  • 杨从党
  • 雷亚平
  • 魏晓文
  • 何中虎
  • 李贵勇
  • 汤永禄
  • 王景和
  • A·戈德施密茨
  • B·布罗沃-托兰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莹; 杨芳萍; 张雪婷; 杜久元; 刘小莉
    • 摘要: 为发掘适应甘肃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饲用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新品种(系),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3个小黑麦品系的农艺性状、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饲用参数等21个性状进行鉴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参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CIMMYT六倍体小黑麦(春性、粮饲兼用型)的饲草生产潜力大,茎叶赖氨酸含量高,适应性广,饲用价值与国内冬性小黑麦一致。2)不同品种(系)的适应性有差异,T-133、T-138在正常灌溉、水分胁迫条件下均表现优良,两水分处理下主成分综合评分较高,说明其适应性广,不同生态区域均可种植;T-128和T-137的籽粒、生物产量等较稳定,水分胁迫下纤维素含量稍有降低,相对饲用价值有所提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抗旱性较好,可在天祝、甘南迭部等寒、旱牧区推广种植;T-134抗旱性较差,在正常灌溉下其各性状指标表现突出,可在黄羊、民乐等灌区或临夏、天水等降水量较高的区域种植;T-152矿质元素含量较高,饲草品质较好,但其产量较低,可作为小黑麦育种亲本。本研究丰富了小黑麦育种的亲本类型,推进了饲草多元化发展,为CIMMYT小黑麦在甘肃及气候条件相似区域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 王法宏; 张萍; 亓传英
    • 摘要: 山东省水浇地小麦高产纪录为840.7kg/亩(莱州,2019);旱地小麦高产纪录为778.3kg/亩(莱阳,2021)。但全省平均单产仅为441kg/亩左右,优良品种的产量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壤肥力低难以满足小麦高产的要求、农机与农艺融合度不高导致小麦播种质量差以及水肥管理不合理等。
    • 李义博; 陶福禄
    • 摘要: 农作物产量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过去作物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收获指数的增加而生物量增加很小,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量的提高,而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瓶颈。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可为全世界人口提供约20.0%的能量,阐明小麦光能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对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主要过程、小麦的光能利用特性和内外影响因素进行综述,表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潜力;论述了外部因素,即光、水分、养分和耕作制度等对小麦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单株尺度上主要由光合作用等内部因素控制,而在田间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耕作栽培方式等非生物因素控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适应机制,旨在为提升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未来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可利用高通量表型观测技术,与分子标记结合,设计在目标环境下的具有高光能利用效率的理想株型,为培育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 罗静静; 王贺亚; 艾海峰; 李怀胜
    • 摘要: [目的]探究塔额垦区食用向日葵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系,找到提高产量潜力的主要性状因子。[方法]对16个食用向日葵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性、正态性检验、回归系数、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就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单盘籽粒数与产量关系不论在相关系数还是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其次是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发现,食葵产量构成因素95%置信区间为:盘径19.76~21.11 cm,单盘籽粒704.74~808.14粒,千粒重214.81~233.09 g,结实率82.40%~85.4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7468.284557+4.875448x_(1)+15.615314x_(2)+46.378728x_(3)。x_(1)、x_(2)、x_(3)与y的偏回归系数达到极显著。通径分析显示,直接通径系数的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盘籽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表明食葵高产育种或栽培必须着重于单盘籽粒数的提高,同时兼顾千粒重和结实率易获得高产。[结论]在保证千粒重的基础上,主攻单盘籽粒数和花盘直径,协调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本地区食用向日葵产量的潜力。
    • 杜祥备; 习敏; 孔令聪; 吴文革; 陈金华; 许有尊; 周永进
    • 摘要: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 摘要: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 孙爽; 王春乙; 宋艳玲; 杨晓光
    • 摘要: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我国首位,明确其高产稳产区分布,对马铃薯种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1-2019年研究区域内23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土壤数据,利用APSIM-Potato模型,以产量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为高产性和稳产性评价指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产高稳、高产低稳、低产高稳和低产低稳4个亚区,分析不同生产水平下我国北方一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区分布特征,探讨降水和土壤对马铃薯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生产水平下马铃薯高产区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限制因素增加,高产高稳区面积比例逐渐降低,气候土壤潜在生产水平下高产高稳区面积比例仅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高产低稳区是潜在的高产高稳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提升稳产性.降水对马铃薯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大于土壤.实际生产中,降水和土壤限制下高产性和稳产性降低的区域,应注意结合当地灌溉条件配合耕作措施,以确保马铃薯高产稳产.
    • 钟昌松; 张述宽; 吕巨智; 石达金; 范继征; 闫飞燕; 卢生乔; 弓雪; 陈坤; 刘亚利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生长特性,为热区玉米品种合理布局和提高玉米生产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国北方和广西生态区域玉米品种(分别为XY335、DH11和DK008、GD688)为材料,在广西南宁市参考北方高产玉米增密栽培措施,从各品种玉米叶面积指数(ILA)变化规律、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形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Hybrid-Maize模型)产量潜力等角度分析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利用多项式模拟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ILA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其ILA,max和ILA衰减速度不一致,其中灌浆期的ILA表现为广西生态类型品种(GD688和DK008)优于北方生态类型品种(XY335和DH11);密度和品种互作(D×V)对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在开花—成熟期阶段表现差异显著(P<0.05,下同);GD688和DK008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明显优于XY335和DH11;增加种植密度对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和穗粒数负面影响显著,对提高产量效果不显著,其中产量与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广西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较北方生态类型高20.60%~24.20%;增加种植密度后,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增幅为14.30%~22.65%,产量潜力实现效率下降6.20%~15.90%,但北方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实现效率较高.[结论]在玉米生产上合理布局品种应充分考虑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的重要举措,广西生态区域玉米新品种的产量水平、耐密特性仍需进一步改良和提高.
    • 朱二; 陈汉明; 李江英; 杨红雁; 黑二; 李小波
    • 摘要: 为考察有色米水稻新品种(品系)红两优8012和神农优红丝苗的产量潜力和抗性,为其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以当地红稻品种"红稻8号"为对照,于2020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开展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①红两优8012、神农优红丝苗的产量分别为653.40 kg/0.067 hm2和664.80 kg/0.067 hm2,分别较对照红稻8号增加31.19%和32.37%,差异极显著(P<0.01).究其原因,神农优红丝苗和红两优8012每穗粒数显著高于红稻8号,分别较红稻8号增加45.93%和49.33%;②神农优红丝苗和红两优8012的抗病性较强,表现为叶瘟、穗颈瘟和纹枯病不感病,神农优红丝苗轻感白叶枯病,为10.00%,红两优8012不感白叶枯病,而对照品种红稻8号叶瘟和穗颈瘟均为重感,白叶枯为中感,分别为43.33%、50.00%和6.67%.综合看出,红两优8012、神农优红丝苗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抗病性.
    • 摘要: 《气候变化对中国华北冬小麦影响研究》杨晓光等著该书以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影响为主线,明确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定量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及其适宜性,解析了冬小麦各级产量差的限制因素,评估了干旱和冻害演变特征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华北冬小麦应对气候变化策略。该书具有很强的研究系统性和创新性,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气象与农业管理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及关注气候变化与冬小麦生产的相关人员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