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作物学报》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摘要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