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水异常

降水异常

降水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40130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大气科学、浙江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降水异常的相关文献由6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谦谦、钱永甫、李栋梁等。

降水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0130 占比:99.32%

总计:40405篇

降水异常—发文趋势图

降水异常

-研究学者

  • 王谦谦
  • 钱永甫
  • 李栋梁
  • 管兆勇
  • 郭品文
  • 周顺武
  • 宋燕
  • 巩远发
  • 张庆云
  • 张超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静; 王春青; 靳莉君; 张利娜; 王鹏
    • 摘要: 基于黄河流域24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资料等,分析2018年7月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特征和大尺度环流特征,并进一步探讨海温对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8年7月,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1.5%,为2000年以来第二多,其中兰州至托克托区间、山陕区间、泾渭河、汾河偏多明显。②2018年7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南亚高压异常加强东伸,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偏北,东亚中高纬环流呈现“西低东高”的形势,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一带受低压槽控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中高纬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在黄河流域交汇,造成流域降水整体偏多。③前期春季异常偏冷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持续偏暖的中纬度北太平洋海温是造成大气环流以及黄河流域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 杨显玉; 吕雅琼; 文军; 孟宪红; 任鑫冰
    • 摘要: 三江源作为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其水汽来源和输送对于下游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根据1994-2019年三江源地区的夏季降水数据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夏季7月降水量表现为多次的正负异常交换特征,正异常最强的为2012年(+1290 mm),负异常最强的为2015年(-802 mm)。本研究在此异常时段采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FLEXPART模式进行模拟,后向追踪在研究时段内所有到达三江源区域的气块,着重分析了三江源在降水异常时段的水汽输送特征和水汽源地并评估了不同水汽源地对三江源区域内降水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三江源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为南北两支,在降水正异常时段通过南支输送从青藏高原北侧、西侧和南侧进入三江源为主,在降水负异常时段通过北支输送从青藏高原北侧进入三江源为主,三江源的降水量越小,南支输送越弱,北支输送越强。三江源的潜在水汽源地对三江源区域内降水贡献最为重要的是青藏高原北侧,其次是青藏高原西侧和三江源本地,还有部分源地为青藏高原南侧、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北侧在三江源降水负异常期间对三江源降水的贡献率有所增加,而其他水汽源地的贡献率减小。
    • 陈彦伟; 巩远发; 姜润
    • 摘要: 采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NOAA全球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利用EOF方法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的垂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初步探讨了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和机制。(1)南海夏季风的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EOF第一模态型主要表现为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为对流层低层西南风和对流层高层东北风同时增强(同时减弱)(简称“低层-高层同时增强”和“低层-高层同时减弱”)两种典型结构变化;EOF第二模态主要表现为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的年代际变化,为对流低层(高层)西南风(东北风)由下向上的增强到减弱变化和相反的对流层低层(高层)西南风(东北风)减弱到增强的变化(简称“低层强弱-高层强弱”和“低层弱强-高层弱强”)的两个不同年代(时段)的垂直结构变化。(2)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变化通过改变对流层低层、高层的环流异常变化来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南海夏季风呈“低层-高层同时增强”垂直结构时,南海低纬热带季风环流异常加强,长江流域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及异常下沉运动,其南侧的华南地区和北侧的东北地区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降水异常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北方降水偏多;在“低层-高层同时减弱”年,则相反。南海夏季风呈“低层弱强-高层弱强”垂直结构时,我国东部地区自华南到东北,分别是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的有利于上升(下沉)运动的环流条件,华南、江淮地区降水增多,江南、东北地区降水减少;对“低层强弱-高层强弱”时段,则相反。
    • 崔童; 宋思敏; 陈鲜艳; 邹旭恺; 张强; 曾红玲
    • 摘要: 长江三峡地区2020年平均气温为17.2°C,与气候值接近但年内变化大,冬春季偏高,秋季偏低;年高温日数偏少,阶段性高温过程明显;年降水量为1530.8mm,为仅次于1998年以来的历史第二多,夏秋冬三季降水均偏多,6月和7月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年暴雨日数偏多,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三峡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上游东段,其降水的年际气候波动主要受东亚大气环流、季风、海温等外强迫作用影响。2020年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丰沛的西南暖湿水汽交汇是造成三峡地区6—7月降水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此外,春季以后印度洋海温持续偏高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南也是造成降水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 王玥彤; 何东坡; 严小冬; 张娇艳; 陈早阳; 李忠燕
    • 摘要: 该文利用1961—2020年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5月20日—7月10日的降水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贵州省初夏降水异常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大气环流的联系,以及对比2020年与历史相似年影响因子的异同。对比历史相似年,当初夏降水偏多时,大气环流纬向分布呈“两槽一脊”分布型,低压槽稳定维持在东亚中高纬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明显偏西,面积偏大,强度偏强。850 hPa水汽输送场上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产生的异常西南风,向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输送水汽,低层水汽输送偏强且辐合带位置相对稳定。前期春季热带印度洋偏暖和太平洋西暖东冷的异常海温加强了菲律宾反气旋,使西太副高稳定维持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导致贵州省初夏降水偏多。
    • 李俊杰; 范伶俐; 梁梅; 徐建军
    • 摘要: 基于华南地区60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了1960—2012年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不同相位期间,华南前汛期锋面和季风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主要源地及不同源地水汽的降水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锋面降水阶段,在PDO正相位期间,西太平洋-中国南海-孟加拉湾水汽较多;夏季风降水阶段,在PDO正位相期间,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整层水汽含量较多。2)锋面降水阶段,水汽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与中国南海,在PDO正相位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使得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路径偏北,有更多水汽向华南输送,有利于华南季风降水形成,降水与PDO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季风降水阶段,在PDO正位相期间,尽管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整层水汽含量大,但并未都输送至华南,故形成的有效季风降水偏少,降水与PDO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唐红玉; 吴遥; 董新宁; 何慧根; 魏麟骁; 张驰
    • 摘要: 2020年夏季,重庆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6—7月为同期最多,极为异常。利用1961—2020年夏季重庆34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和NCEP/NCAR逐日高度场、风场、相对湿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及NOAA逐月海温场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20年重庆地区夏季降水出现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20年夏季,尤其是夏季6—7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高低纬度呈“+-+”环流型分布,环流的经向度明显,出现重庆夏季典型多雨的第一型环流配置,从而造成夏季降水的异常偏多。外强迫信号分析表明:2019年秋冬季至2020春季ENSO暖事件使重庆夏季降水偏多的确定性概率增加,同时2019年秋季赤道印度洋偶极子正异常助推了2020年重庆夏季降水的异常偏多,两事件同时发生时其作用相互叠加,造成了重庆夏季降水的极端异常偏多。影响重庆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外强迫信号包括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提前监测和关注它们对重庆夏季降水预测意义重大。
    • 王秀萍; 李红斌; 张靖萱
    • 摘要: 利用1971—2019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髙度场、风场、气压场和水汽场等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30项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采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大连地区7月降水偏多和偏少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诊断分析2018年7月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的事实和成因.结果表明:2018年7月大连地区处于降水偏少的气候背景,是197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时期.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30°—50°N的东亚大陆位势高度偏高,东亚沿岸由南至北为"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中国华北—中国东北—日本海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东亚大槽偏东和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和北界位置异常偏北,是历史同期最偏北的年份,深厚暖性高压影响大连地区,且稳定维持,从而引起该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同时850 hPa菲律宾附近至日本以南地区维持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并且整层处于水汽通量异常辐散区域,不利于水汽汇合形成降水.以上是造成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脊线和北界位置异常偏北对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起了关键作用.
    • 卢楚翰; 王思涛; 叶佳馨; 杨敏; 李芹芹; 何文悦; 周洁雯
    • 摘要: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江淮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作用明显,贡献率达25%以上,次天气气旋活动出现对应显著的区域对流层低层气旋式涡旋和辐合运动,为局地降水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次天气尺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春季江淮地区东南部降水异常及强降水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增强时,青藏高原至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异常的倒槽型环流,有利于江淮地区形成气旋式环流异常;同时,随着南方地区西南暖湿气流增强,对流层下部大气斜压性增强,促进了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柱异常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促进了南方地区西南风加强,导致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
    • 张天圣; 赵蕾; 蔡英缨
    • 摘要: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的逐月资料、美国NO-AA中心OISST1的海温逐月资料,研究了海南岛春季降水变化及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春季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东北部到中部地区.春季降水量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和6年.降水偏多(或偏少)年,高层位势高度呈现北高(或低)南低(或高)的分布状态,中层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高压脊偏强(或偏弱),东亚大槽偏强(或偏弱)、偏南(或偏北),副高偏弱(或偏强)、偏南(或偏北),有利于(或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扩散到华南地区,中南半岛到南海中北部低压(或高压)异常.降水偏多年,西南风携带大量水汽经孟加拉湾南部、中南半岛南部进入南海后与冷空气汇合;降水偏少年,冷空气活动偏北,西南风偏弱.当赤道附近的中东太平洋海区的海温异常偏低、30N°附近的北太平洋海区和我国的黄海、东海附近海区的海温异常偏高时,有利于春季降水,反之则不利于春季降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