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角血蜱

长角血蜱

长角血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昆虫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480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虫学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等;长角血蜱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光远、刘敬泽、田占成等。

长角血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87%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4803 占比:98.96%

总计:14959篇

长角血蜱—发文趋势图

长角血蜱

-研究学者

  • 刘光远
  • 刘敬泽
  • 田占成
  • 姜在阶
  • 谢俊仁
  • 周勇志
  • 周金林
  • 曹杰
  • 罗金
  • 李毅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卓; 黄禹然; 高翔; 肖建华; 王洪斌
    • 摘要: 长角血蜱作为一种专性吸血外寄生虫,是很多病原的重要传播媒介。基于长角血蜱的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长角血蜱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评估不同环境因素对长角血蜱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角血蜱在中国的适生区面积为363.97×104 km 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7.78%。长角血蜱适宜生存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部、华北、南部沿海地区以及西藏的南部。植被覆盖度、降水、人口密度、温度和动物密度是影响长角血蜱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角血蜱监测工作和蜱传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 王奇林; 刘文阁; 罗金; 任巧云; 刁沛文; 张高峰; 曹润来; 罗文蔚; 刘佩雯; 齐萌; 李静; 李文; 向莉; 关贵全; 罗建勋; 殷宏; 刘光远
    • 摘要: 为了研究蜱源性Flotillin-1基因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分布特征,以长角血蜱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克隆、原核蛋白表达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Flotillin-1蛋白的分子特性,同时结合RT-qPCR技术分析该蛋白在长角血蜱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lotillin-1基因的长度为1051 bp,约编码375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大小约41 ku,经超声破碎发现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沉淀中。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由α-螺旋(77.31%)、延伸链(9.80%)、β-转角(2.52%)和无规则卷曲(10.36%)4种结构组成,有44个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位点19个、苏氨酸位点16个、酪氨酸位点9个,无信号肽区域和跨膜结构域。RT-qPCR分析结果显示,Flotillin-1在长角血蜱不同发育阶段中,在卵中表达丰度最高,在饱血若蜱体内表达丰度最低;在不同组织中,在卵巢中的表达丰度最高,在中肠中的表达丰度最低。本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该蛋白的基因结构和组织分布,还为后续研究该蛋白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 罗金; 刘文阁; 任巧云; 严若峰; 宋小凯; 刘光远; 李祥瑞
    • 摘要: 为了解microRNA(mi RNA)调控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抗东方泰勒虫感染长角血蜱的作用,利用PCR扩增获得MIF基因的完整ORF,并进行体外原核表达,制备抗原免疫家兔,验证MIF重组蛋白对长角血蜱发育的影响。另外,预测可能调控MIF基因的mi RNA分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mi RNA与靶标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并解析此作用下靶标基因引起的抗病原作用。结果显示,MIF基因是一个包含348 bp核酸,编码116个氨基酸的片段。动物免疫试验证实,MIF+GST重组蛋白对蜱发育的各项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并且MIF受mi R-654的负调控,其调控效率达到60%。在蜱体中,mi RNA抑制后的MIF表达对东方泰勒虫感染不同发育阶段的长角血蜱有一定的识别和清除作用,可降低蜱体中约55%的虫体。尽管MIF对蜱的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在蜱抗病原感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i RNA作为功能基因的重要调控因子,在MIF识别和清除病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 李云辉; 钮建然; 杨玉钊
    • 摘要: 对我园新引进麋鹿(Elaphurus daridianus)体表寄生虫——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的清除进行实践,结果表明使用过氧乙酸,喷火器对兽舍进行杀虫,配合多拉菌素注射,除蜱效果良好.
    • 王业; 张庆勋; 李英; 袁国辉; 韩姝伊; 何宏轩
    • 摘要: 为调查北京郊区蜱携带蜱传病原体的现状,本试验于2019年7月从北京市昌平区采集蜱样品134份,使用PCR及巢氏PCR技术对蜱的种类和无形体(Anaplasma spp.)、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spp.)和泰勒虫(Theileria spp.)等蜱传病原体进行检测,对检出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昌平区所采集到的蜱为长角血蜱,检测到的泰勒虫为绵羊泰勒虫(Theileria ovis),阳性率为29.63%;立克次氏体为jingxinensis立克次氏体候选种(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阳性率为77.78%。结果表明,北京郊区长角血蜱立克次氏体的较高感染率对人和动物造成一定的感染风险,需加强蜱及蜱传病原体的监测与防控。
    • 柳絮飞; 周在豹; 王巍; 郑建旭; 魏婉红; 李凯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北京西部山地常见林分环境硬蜱优势种(长角血蜱)种群动态研究,探讨不同气象因子对蜱寻觅活跃度的影响,以指导游人和林间作业人员规避蜱叮咬.[方法]2017-2018年,在北京西部山地风景区内选取3个试验地点,通过拖旗法每2周对样地内长角血蜱采样数量进行一次有放回抽样调查,每次调查3h,通过手持式温湿度计及自动气象站收集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9个气象因子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T检验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地点间蜱数量及气象因子与长角血蜱寻觅活动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长角血蜱成蜱年度动态呈双峰模式,主高峰为5月,是9月次高峰蜱数量的13.9倍;2)不同样地间蜱数量具有差异,以畜牧业活动为主的唐家场平均采集数量显著高于从事少量农业活动的东沟(t=-3.38,P<0.01)和较少人员进出的北沟(t=-3.00,P<0.01),而东沟、北沟无差异(t=-0.77,P>0.05);3)长角血蜱寻觅活动与太阳辐射、饱和差和蒸发量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落叶层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成负相关;4)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气象因子进行降维,共提取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8.32%,其中第1主成分定义为温度因素,以采样温度、饱和差、太阳辐射和蒸发量贡献最大,达42.39%;第2主成分定义为湿度因素,以相对湿度、落叶层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贡献最大,达35.93%.[结论]长角血蜱成蜱在该地有春、秋2个数量高峰期并以春季为主;温暖干燥的天气条件使得蜱活跃性更强,外加春季种群数量高发,二者耦合使得春季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硬蜱侵袭和叮咬的高发季节;由于宿主的存在导致畜牧活动区域长角血蜱种群呈现高密度分布,因此在上述地区和天气条件下,特别是在春季应加强对蜱传疾病的监管.
    • 陈立锋; 陈佳; 罗学辉
    • 摘要: 目的 了解余姚市蜱虫种群分布特点和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防制蜱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2018年在余姚市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平原以及杭州湾沿岸设立监测点,野外生境采集游离蜱,在饲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检蜱法收集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成蜱481只,其中游离蜱7只,占1.46%;寄生蜱474只,占98.54%.共3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长角血蜱、扇头蜱属血红扇头蜱和硬蜱属中华硬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53只占94.18%.检查宿主动物251只(头),其中带蜱63只(头),带蜱率为25.10%,带蜱指数为1.89.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10只/(布旗100 m·h).山区宿主动物带蜱率较高,为42.37%;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带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蜱样品中未检测到汉坦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属水平上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最高丰度达98.76%,寡养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3个菌属丰度均> 15.00%.结论 余姚市野外生境和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蜱虫携带的微生物种类较丰富.
    • 陈立锋; 陈佳; 罗学辉
    • 摘要: 目的了解余姚市蜱虫种群分布特点和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防制蜱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余姚市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平原以及杭州湾沿岸设立监测点,野外生境采集游离蜱,在饲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检蜱法收集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结果共采集成蜱481只,其中游离蜱7只,占1.46%;寄生蜱474只,占98.54%。共3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长角血蜱、扇头蜱属血红扇头蜱和硬蜱属中华硬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53只占94.18%。检查宿主动物251只(头),其中带蜱63只(头),带蜱率为25.10%,带蜱指数为1.89。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10只/(布旗100 m·h)。山区宿主动物带蜱率较高,为42.37%;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带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00%。结论余姚市野外生境和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蜱虫携带的微生物种类较丰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