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蜕皮激素

蜕皮激素

蜕皮激素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昆虫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132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昆虫学报、广东蚕业、广西蚕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蚕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等;蜕皮激素的相关文献由770位作者贡献,包括崔为正、曹阳、向家兵等。

蜕皮激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4.1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6132 占比:95.68%

总计:6409篇

蜕皮激素—发文趋势图

蜕皮激素

-研究学者

  • 崔为正
  • 曹阳
  • 向家兵
  • 迟德富
  • 向仲怀
  • 夏庆友
  • 姜在阶
  • 冯启理
  • 刘代成
  • 刘敬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永丽; 闫作炳; 尹新明; 雷振山; 周洲
    • 摘要: 【目的】经历了长光照和短光照条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脱果老熟幼虫分别进行非滞育和滞育发育。本研究旨在通过使用蜕皮激素类似物甲氧虫酰肼对桃小食心虫滞育进行干扰,以期达到干扰桃小食心虫滞育的目的,为开发桃小食心虫防治新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利用ELISA法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幼虫滞育和非滞育过程中的20E滴度动态;以清水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浓度(0.05,0.1,1,2,5,7.5和10 mg/mL)甲氧虫酰肼以及0.5和1 mg/mL 20E喷沙处理对桃小食心虫结茧的影响;测定了5 mg/mL甲氧虫酰肼和1 mg/mL 20E喷沙处理中桃小食心虫20E滴度,并跟踪调查了0.1和5 mg/mL甲氧虫酰肼喷沙处理对桃小食心虫滞育的干扰效果。【结果】两种光周期(15L∶9D和12L∶12D)下桃小食心虫滞育和非滞育幼虫生长过程中20E滴度没有差异,均是从幼龄到老龄逐渐降低,脱果时达到最低;但脱果时,长光照非滞育发育幼虫体内20E滴度(0.473 ng/g)显著高于短光照注定滞育幼虫体内的(0.254 ng/g)。非滞育发育幼虫脱果后进入长茧化蛹,虫体20E的滴度显著升高,在蛹期保持较高滴度区间(0.652~1.217 ng/g)。滞育发育幼虫脱果后进入圆茧滞育,20E滴度缓慢上升,第4天达到第一个峰值(0.656 ng/g),随后降低,在第8天达到第2个峰值(0.790 ng/g);随着进入滞育稳定期,20E滴度逐渐降低;70 d后达到滞育解除状态,20E滴度持续保持在低滴度水平;第90天达到滞育期间最低滴度(0.424 ng/g),随后20E滴度开始上升。0.05 mg/mL甲氧虫酰肼点滴短光照桃小食心虫脱果幼虫,即可干扰部分滞育圆茧的形成,对桃小食心虫脱果幼虫的LD为7.039μg/头。0.05 mg/mL以上浓度甲氧虫酰肼和20E喷沙处理均可有效干扰滞育圆茧的形成,1 mg/mL相同浓度的20E比甲氧虫酰肼表现出的干扰活性更高,两者均能使注定滞育的幼虫出现结长茧、畸形茧以及无法结茧的表型;在结畸形茧和无法结茧幼虫中20E滴度显著升高,5 mg/mL甲氧虫酰肼和1 mg/mL 20E喷沙处理不能结圆茧的比例分别为70.0%和66.7%,其中结畸形茧的幼虫体内20E滴度分别显著升高16.3%和143.0%,异常不能结茧的幼虫体内20E滴度分别显著升高149.3%和278.6%。部分幼虫接触甲氧虫酰肼后虽能够结圆茧,但能够完成滞育成功羽化的比例减少,甲氧虫酰肼0.1 mg/mL喷沙处理组羽化率仅为20.8%。【结论】桃小食心虫幼虫在滞育过程中20E保持较低滴度,在生殖发育阶段需要较高滴度。外源甲氧虫酰肼和20E均能够干扰其结圆茧滞育,虫体结茧表型与20E滴度增加幅度具有相关性,相同浓度的20E比甲氧虫酰肼表现出更高的干扰活性;甲氧虫酰肼处理减少了桃小食心虫幼虫成功完成滞育的比例。
    • 吴捷; 吕建建; 张伟伟; 李玉坤; 高保全; 刘萍
    • 摘要: 为研究水通道蛋白AQP的生理功能,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水通道蛋白2基因(ptaqp2),该基因全长4126 bp,编码522个氨基酸,具有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及功能结构域;进化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ptaqp2基因属于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C-AQP类基因;组织表达结果显示, ptaqp2呈泛组织表达特征,在眼柄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肠和肌肉中也有较高表达,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最低;ptaqp2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呈显著差异表达(P<0.05),且在蜕皮前期表达量最高;在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简称MH)刺激下,该基因在肌肉、肠及胃中均呈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趋势;通过RNAi技术在蜕皮前期敲降ptaqp2的表达,发现能够显著推迟蜕皮过程。研究初步证明了ptaqp2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中发挥重要作用。
    • 魏秋兰; 吴琼芳; 邓惠敏; 朱子丹
    • 摘要: Chd64是含有钙结合蛋白同源(Calponin homology,CH)结构域的蛋白,在果蝇蜕皮激素与保幼激素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家蚕Bombyx mori为研究对象,利用PCR克隆了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DmChd64同源的BmChd64基因,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后,成功获得体外原核表达的BmChd64蛋白,并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家蚕BmChd64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序列为567 bp,编码18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20.9 kDa,理论等电点为8.41,编码的蛋白在第27~130个氨基酸处存在CH结构域。同源性比对与进化分析显示,BmChd64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和果蝇的Chd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显示,BmChd64在家蚕5龄游走期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翅原基中的表达趋势与家蚕体内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滴度变化规律一致。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mChd64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有分布,细胞核内荧光信号较强,且在细胞核外围较弱,推测细胞质中BmChd64也可入核,最终定位在细胞核中。研究结果表明BmChd64可能主要通过20E信号通路调控翅原基等的变态发育,这为进一步完善20E调控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张林姿; 赵明; 张凤英; 王伟; 刘志强; 马春艳; 谌微; 王珂; 马凌波
    • 摘要: 蜕皮激素对节肢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调控作用,细胞色素P450(CYP)302al是蜕皮激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克隆获得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CYP302a1基因,命名为Sp-CYP302a1.Sp-CYP302a1的cDNA序列长为3032 bp,包含一个1617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538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为61.14 kD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氨基酸含helix-K、helix-C、helix-I、PERF及heme-binding 5个P450特征保守区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p-CYP302A1与其他物种的CYP302Al聚为一类,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进化关系最近.qRT-PCR分析发现,雌蟹和雄蟹中CYP302 a1均在Y器官具有最高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幼体发育过程中,CYP302 a1在蚤状幼体Ⅲ期出现一个表达峰值,但在其他几个时期的表达量均较低.在蜕皮周期内,CYP302 a1表达量变化显著,在蜕皮后期(A、B期)表达量最低,随后开始上升,至蜕皮前期(D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综上,研究从序列分析方面鉴定了拟穴青蟹的CYP302 a1,并对该基因进行了表达模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在拟穴青蟹蜕皮以及幼体发育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 马田田; 杨宗霖; 常美玲; 霍春月; 阚云超; 李丹丹
    • 摘要: [目的]蜕皮激素对孤雌蚜翅两型性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5个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翅两型性分化中也发挥关键作用,但蜕皮激素是否与miRNA互作参与蚜虫翅型分化未知.本研究旨在探索蜕皮激素对5个miRNA及其预测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蜕皮激素与miRNA协同调控蚜虫翅型分化的机理.[方法]选择5个与豌豆蚜翅两型性分化相关的miRNA(Let-7,miR-92a,miR-92b,miR-92a-1-p5和miR-277),使用0.1 mol/L蜕皮激素类似物20-羟基蜕皮酮(20E)分别处理孤雌生殖豌豆蚜2龄若蚜10 min和30 min,48 h后取样;qPCR检测这些miRNA及其预测靶基因在20E处理后的表达量;利用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法对miR-92a-1-p5的预测靶基因flightin进行验证;利用纳米载体/变性剂在孤雌生殖豌豆蚜4龄若蚜中敲低miR-92a-1-p5表达,验证miR-92a-1-p5与其预测靶基因flightin的互作关系.[结果]0.1 mol/L 20E处理30 min可极显著诱导孤雌生殖豌豆蚜2龄若蚜5个miRNA的表达;处理10 min则miR-92a-1-p5和miR-92b表达量较对照极显著下降,而Let-7和miR-277较对照极显著上升.Let-7与预测靶基因abrupt在0.1 mol/L 20E处理后孤雌生殖豌豆蚜豌2龄若蚜中表达趋势相反,miR-92a和miR-277的预测靶基因wingless和Uba1在0.1 mol/L 20E处理10 min时表达量极显著下降,与两个对应的miRNA表达趋势相反;miR-92a-1-p5的预测靶基因flightin在0.1 mol/L 20E处理30 min后表达量极显著下降,与miRNA表达趋势相反.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共转染miR-92a-1-p5模拟物和flightin CDS过表达载体pmirGlO [flightin]后与转染对照NC mimics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下降40%,达极显著水平;敲低孤雌生殖豌豆蚜4龄若蚜中miR-92a-1-p5后其表达量下调83%,其预测靶基因flightin表达量上升48%,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flightin是miR-92a-1-p5的真实靶基因.[结论]蜕皮激素能够诱导豌豆蚜体内miRNA的表达;miR-92a-1-p5可能通过调控flightin参与孤雌蚜翅型分化;纳米载体/变性剂可以在蚜虫个体中实现miRNA的有效干涉.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蜕皮激素和miRNA互作参与孤雌蚜翅两型性分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 石国良; 武强; 杨念婉; 黄聪; 刘万学; 钱万强; 万方浩
    • 摘要: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几丁质脱乙酰基酶 2(chitin deacetylase 2,CDA2)的分子特性和表达模式,为新型杀虫剂靶标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苹果蠹蛾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通过同源比对获得苹果蠹蛾CDA2的相关信息;新鉴定的CpCDA2a和CpCDA2b与其他昆虫中已鉴定的CDA2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并采用MEGA7软件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生物信息软件预测CpCDA2a和CpCDA2b两个剪切体的蛋白功能域和三维结构并分析其差异,并通过在线软件对其分子量、等电点和亲/疏水性等蛋白理化性质及糖基化修饰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pCDA2a和CpCDA2b两个剪切体在苹果蠹蛾不同发育时期及其幼虫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以及注射蜕皮激素后其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获得了苹果蠹蛾CDA2的两个可变剪切体CpCDA2a和CpCDA2b的全长CDS序列及其内含子和外显子位置信息;分析发现两个剪切体的蛋白序列均具有信号肽、几丁质结合域(ChBD)、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域(LDLa)和几丁质脱乙酰基催化域(CDA)等功能域.多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昆虫间 CDA2差异剪切类型非常类似,相同目昆虫的序列以较高的置信度聚为一支.三维结构模拟与比较发现两个剪切体的ChBD功能域在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理化性质分析显示两个剪切体的亲/疏水性和糖基化位点也存在差异.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分析表明,CpCDA2a主要在幼虫期高表达,CpCDA2b主要在蛹的前期和中期高表达,而且在幼虫蜕皮前和蜕皮后CpCDA2a和CpCDA2b表达量均会显著上调;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分析表明, CpCDA2a和CpCDA2b均在表皮中表达量最高,而CpCDA2b在头部的表达量也较高.对注射蜕皮激素后幼虫中CpCDA2a和CpCDA2b表达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相比在注射蜕皮激素后CpCDA2a的表达量在24 h和48 h均有所上调,但差异不显著,而CpCDA2b在24 h和48 h均显著上调.[结论]苹果蠹蛾CDA2的转录本存在两个可变剪切体CpCDA2a和CpCDA2b,根据对其分子特性、发育阶段和组织表达谱、以及注射蜕皮激素后表达动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推测两者均参与苹果蠹蛾蜕皮和新表皮形成过程,但由于可变剪切的序列差异导致的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上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在功能上的分化.
    • 谭永安; 赵旭东; 姜义平; 赵静; 肖留斌; 郝德君
    • 摘要: [目的]克隆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 )雷帕霉素靶标全长基因( AlTOR ),研究AlTOR时空表达特性及在外源蜕皮激素(20E)诱导下的应答响应,进一步获得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及制备多克隆抗体,分析该抗体的特异性,为后续研究AlTOR蛋白功能打下基础.[方法]RACE法克隆AlTOR基因序列全长,qRT-PCR分析AlTOR表达特性以及在20E及其抑制剂U73122诱导下的应答响应;将含有AlTOR序列T载体经EcoR I及Xho I双酶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zn1-AlTOR,经20°C、0.5 mmol·L-1 IPTG诱导表达、变性、复性和蛋白纯化后,以获得AlTOR重组蛋白,最后再通过免疫,制备AlTOR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 评价该抗体的特异性.[结果]AlTOR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包含 435 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TOR基因序列特征,即 SIN1结构域、高度保守的CRIM结构域及PH域; AlTOR在绿盲蝽不同日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1日龄以及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20E可诱导绿盲蝽不同日龄若虫期AlTOR的表达,同时也能诱导成虫头、翅、卵巢和脂肪体中AlTOR表达上调,分别上调200.00%、118.89%、20.53%和60.82%,而U73122在中肠和卵巢中会显著抑制AlTOR的表达.经双酶切的重组克隆载体可成功亚克隆到pCzn1载体上,命名为pCzn1-AlTOR;IPTG诱导的重组质粒可特异性表达一个约36 kD的蛋白,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Ni-IDA亲和层析纯化后,仅在36 kD附近有一条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免疫及间接ELISA方法确定抗血清对TOR蛋白的效价,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与AlTOR重组蛋白及绿盲蝽3龄若虫总蛋白结合,说明制备的AlTOR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好,可以用于后续的蛋白研究.[结论]AlTOR在绿盲蝽体内的表达谱显示出发育阶段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20E及其抑制剂诱导后, AlTOR呈现出相反的应答反应;本研究获得的AlTOR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具有高特异性.
    • 廖兰兰; 王俊; 付开赟; 丁新华; 何江;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 摘要: [目的]研究LdATPaseE通过类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通路,调节马铃薯甲虫幼虫化蛹的分子机制.[方法]LdATPaseE cDNA序列通过马铃薯甲虫转录组数据分析和RT-PCR克隆获得;qPCR检测其在马铃薯甲虫各发育阶段,以及四龄幼虫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分析该基因在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并测定类胰岛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通路基因对该基因的表达响应机制.[结果]喂食二龄幼虫dsLdATPaseE后,成功敲低了靶标基因,阻止二龄幼虫的生长,显著增加了二龄幼虫的死亡率.三龄和四龄幼虫喂食dsLdATPaseE-1和dsLdATPaseE-2,在极低浓度下即敲低了靶标基因,阻止了幼虫生长,显著降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化蛹率.敲低LdATPaseE还显著升高了LdInR与Ld4EBP的表达量,抑制一个蜕皮激素合成基因的转录,降低20E滴度并降低了一个20E响应基因的表达.敲低LdATPaseE还抑制了一个J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JH滴度,下调了一个JH早期响应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沉默LdATPaseE后,其可能通过抑制IIS信号途径,降低20E和JH的滴度、下调20E和JH信号从而影响幼虫生长和发育.
    • 刘刚
    • 摘要: 环虫酰肼是由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和三共株式会社共同研制开发,属于新型低毒高效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通过其激素活性破坏昆虫的蜕皮而致效。此种激素活性系由保幼激素及蜕皮激素同时进行调节,从而导致昆虫产生致命性的蜕皮。室内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环虫酰肼对危害水稻、蔬菜、果树、茶树及其他作物的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 张乃元; 张蕾; 程云霞; 张宝琴; 江幸福
    • 摘要: 为揭示蜕皮激素(MH)对黑化黏虫免疫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对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黏虫体内MH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被侵染的黑化黏虫注射20-羟基蜕皮酮(20E),分析比较其注射20E后的死亡率以及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被白僵菌侵染后,黑化黏虫6龄幼虫的MH含量在侵染后8h(P<0.05)、72 h(P<0.05)和96 h(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注射吐温-80).注射球孢白僵菌后立即注射5 μg/μL的20E稀释液,黑化黏虫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球孢白僵菌后注射无水乙醇)(P<0.05),其原因是注射5μg/μL 20E稀释液后,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8 h和24 h的黑化黏虫体内PO和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球孢白僵菌后注射无水乙醇)(P<0.05).试验结果表明MH在黏虫体液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