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1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7081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地貌学研讨会等;造山作用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松年、陈衍景、丛润祥等。

造山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0815 占比:99.80%

总计:70958篇

造山作用—发文趋势图

造山作用

-研究学者

  • 陆松年
  • 陈衍景
  • 丛润祥
  • 刘桂阁
  • 孙枢
  • 常春郊
  • 张原庆
  • 朝银银
  • 李勇
  • 李江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飞; 田忠华
    • 摘要: 前寒武纪造山带解析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胶-辽-吉造山带作为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造山带之一,是研究前寒武纪造山过程和物质折返的理想场所.本文以辽东半岛辽河群为研究对象,以变质变形为研究手段,系统解析胶-辽-吉造山带的造山及折返过程.含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样品18TZH49)位于造山带核心部分,其岩相学观察和相平衡模拟表明,其峰期和峰后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分别为Sil+ Grt+ Pl+ Bi+ Qz+ Ilm+ Melt和St+ Grt+ Pl+ Bi+ Chl+ Qz+ Ilm,变质温压条件为720 ~ 780°C/5.9~6.9kbar和540~565°C/3 ~4.lkbar,从峰期到峰后记录了一个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其退变质年龄为1851Ma.结合南、北辽河群其他变泥质岩研究工作,提出造山带北部北辽河群泥质岩经历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典型的巴罗式变质带为特征;造山带南部南辽河群经历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退变质特征明显.从构造角度来说,北辽河群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影响,显示向龙岗基底的运动学特征;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南、北辽河群直立褶皱发育,指示地壳强烈收缩过程;南辽河群受向南逆冲推覆构造影响,显示向南侧狼林陆块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及年代学共同指示,辽河群经历1.95~ 1.90Ga造山作用,构造增厚作用使不同类型岩石相互叠置并发生不同程度变质作用.随后,~ 1.85 Ga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不同变质等级岩片剥露于地表.
    • 宋志豪; 刘桂萍; 郭瑞清; 玛依拉·艾山; 崔涛
    • 摘要: 造山带内造山作用时限的划分是识别超大陆的重要依据.为找寻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晚期造山作用与锆石微区特征间的联系,运用LA-ICP-MS技术分析了石英岩中64个锆石U-Pb同位素点.结果显示:∑REE=47×10-6~490×10-6(40个点,下同),570×10-6~1384×10-6(24);Th/U<0.4(33),Th/U>0.4(31);Ti=16×10-6~50×10-6(37),50×10-6~25 1×10-6(27);Gd/Yb=0.03~0.8(45),Gd/Yb=1.3~4.7(19),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大,表明各微区锆石成因的不同.综合分析锆石各微区成因,分别为微区Ⅰ:岩浆成因(~2.5 Ga);微区Ⅱ:热液改造残留(2.3~2.0 Ga);微区Ⅲ①:热液成因(~1 954 Ma);微区Ⅲ②、微区Ⅳ:变质成因(~1 924 Ma、~1 945 Ma).由内而外年龄减小,整体呈升温增压的趋势,代表一个进变质作用过程,在锆石边部达到变质峰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微区Ⅳ(~1 945 Ma)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作用下,微区Ⅲ②(~1 924 Ma)可能在板块碰撞环境下形成.
    • 许志琴; 郑碧海; 王勤
    • 摘要: 大陆造山带的经典含义是指由于大陆地壳岩石在板块俯冲-碰撞的巨大挤压应力下,遭受强烈变形、变质和熔融作用,地壳发生大规模缩短、加厚和隆升而形成的地带.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内部的造山带,经历从洋壳扩张、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造山过程,形成"俯冲增生型"、"陆陆碰撞型"和远离板块边界的"陆内型"造山带.造山带类型的分析是识别地球上造山带机制的钥匙.本文在阐述经典造山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造山带的几何学、热历史、构造样式等特征,讨论了弧形造山带、特殊几何学造山带和走滑造山带的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造山在时空上的转化和演化.在回顾造山带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在板块汇聚边界的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研究的重大进展,提出俯冲带和地幔柱提供了穿越地球层圈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它们的结合研究是探索全球单层壳-幔大循环假说与板块驱动力的新方向,是统领造山带研究的大思路.对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一些前瞻性问题的思考,强调了造山过程的热扩散模式和变形-变质-深熔-成矿作用的自组织行为,以及地壳熔融在造山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流变学在大陆造山带形成和演化中的基础地位,并认为这是造山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板块水平运动是致使地壳挤压缩短和加厚、形成造山带的主要驱动力;而在板块离散边界(包括大洋中脊)垂直上升流所形成"地貌"上的山链,被称为"伸展造山带",不应属于经典"造山带"的范畴.
    • 姚金龙; 赵国春; 韩以贵; 刘潜; 余珊; Simon Williams; 何艳红; 李阳
    • 摘要: 板块构造是维持岩石圈与表生系统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循环、保持地球生命力的一级动力学机制,但是板块构造在地球上并非与生俱来.板块构造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温度下降,并部分受俯冲带富水沉积物的影响.自太古代板块构造启动以来,其经历了热俯冲、浅俯冲为特征的早期板块构造阶段、地球中年期以及冷俯冲、深俯冲为特征的现代板块构造阶段.新元古代晚期,特别是显生宙以来,地球上开始广泛出现低温/压(T/P)比的超高压变质岩;与此同时,同样受控于地幔温度的马里亚纳型大洋初始俯冲蛇绿岩开始出现于地球上了.这显示新元古代以来,由于地幔温度下降,板块构造体制进入深俯冲阶段.在此阶段,随着冈瓦纳古大陆的逐步聚合,在530~520 Ma,其周缘形成了俯冲带并发生了全球性的构造联动.此外,活动陆缘数量、温压比(T/P)、锆石Hf-O同位素演化趋势等都在早寒武世达到了峰值或低谷,表明早寒武世全球俯冲通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俯冲作用达到全板块尺度.因此,启动于新元古代的现代板块构造,很可能在早寒武世才建立起来,在此之前,经历了构造转换阶段.板片的深俯冲造就了冈瓦纳古大陆聚合阶段史无前例、高耸入云的造山带,这些巨型山脉显著改变了地球的气候,为海洋输送了大量Fe,P等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此外,这一时期的高俯冲通量导致CO2的构造排气量达到峰值.全球性构造过程显著提高了初级生产力,引发新元古代大气增氧事件(NOE),为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之后,地球表生气候环境逐渐接近现代地球,多门类高级生命繁盛,多圈层密切协同演化的现代地球系统逐渐建立.
    • 陈衍景; 薛莅治; 王孝磊; 赵中宝; 韩金生; 周可法
    • 摘要: 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分为LCT (Li-Cs-Ta)型和NYF (Nb-Y-F)型,其中LCT型伟晶岩是全球重要锂矿来源.本文分析了全球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地质勘查和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各大陆代表性伟晶岩型锂矿床,发现锂矿空间分布不均匀,成矿时间具有多期性和阶段性,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汇聚造山作用的晚期,伴随超大陆汇聚事件.LCT型伟晶岩富含挥发分,与后碰撞S型花岗岩密切相关,多产于中高级变质岩区,就位深度较大,多沿断裂构造贯入.
    • 闫臻; 付长垒; 牛漫兰; 张继恩; 肖文交; 王宗起
    • 摘要: 增生楔主要由海沟复理石、远洋—半远洋沉积和洋岛/海山等大洋板块地层岩石及蛇绿岩共同构成,是汇聚板块边缘古俯冲带构造—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以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双冲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以及片理、碎裂构造、小型褶皱、膝折等不同尺度的构造为特征。增生楔组成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严格受滑脱面位置控制。增生楔是增生型造山带最基本大地构造相,它与弧前盆地、岛弧/大陆边缘弧的时空配置关系可直接指示大洋板块俯冲极性、揭示洋盆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准确识别增生楔,详细解剖其结构特征与组成特征,综合判别并恢复大洋板块地层,可为古板块边界与古大洋盆地消亡位置确定、造山带结构精细划分及造山作用过程重建提供基本依据。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研究增生楔结构和组成、以及大洋板块地层重建的有效手段。以南祁连拉脊山石灰窑增生楔为例,地质填图结果表明它是由中寒武世—早奥陶世洋壳物质构成,自北而南依次可分为海沟—大洋盆地—海山OPS和六道沟SSZ型蛇绿岩,被南倾逆冲断层分割成多个岩片。海沟—大洋盆地OPS岩片基本保留完整地层序列,海山OPS岩片包括连续单元和混杂岩两部分。顶帽山增生楔主要由海山OPS构成,内部结构层序相对完好,是南祁连构造带中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海山OPS岩石组合序列。上述不同类型OPS片段和六道沟SSZ型蛇绿岩组成的增生楔与其南侧岛弧带同时代。增生楔—岩浆弧的时空配置暗示寒武纪—早奥陶世时期原特提斯洋自北向南俯冲极性。这些认识为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岩浆—沉积构造演化以及是否存在古洋盆与古洋盆演化重建提供基本佐证。
    • 袁四化; 刘永江; NEUBAUER Franz; 常瑞虹; GENSER Johann; 关庆彬; 黄倩雯
    • 摘要: 新生代阿尔卑斯是非洲和欧洲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强烈的造山作用使大量前中生代基底出露地表,尽管这些基底被强烈逆冲推覆和走滑叠置,但是仍保留较丰富的前中生代基底演化信息.结合近几年对东阿尔卑斯原-古特提斯的研究,本文梳理和重建了阿尔卑斯前中生代基底的构造格局,认为前阿尔卑斯基底受原特提斯、南华力西洋、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影响而经历了多期造山过程.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原阿尔卑斯作为环冈瓦纳地块群的组成部分,受原特提斯洋俯冲的制约,是新元古-早古生代环冈瓦纳活动陆缘的组成部分,其中,海尔微-彭尼内基底组成外缘增生系统,包括卡多米期地壳碎片在内的陆缘弧/岛弧以及大量增生楔组成内缘增生系统.早奥陶世瑞亚克洋打开,随后原阿尔卑斯从冈瓦纳陆缘裂离,在泥盆纪-石炭纪受南华力西洋控制,海尔微-彭尼内-中、下奥地利阿尔卑斯从冈瓦纳分离.在早石炭世(维宪期)南阿尔卑斯(或与之相当的冈瓦纳源地块)与北部阿莫里卡地块群拼贴增生于古欧洲大陆南缘,共同组成华力西造山带(广义),华力西期缝合带保留在绍山-科尔山南侧.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尔卑斯受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影响,在华力西造山带南侧形成安第斯山型活动大陆边缘,古特提斯洋在阿尔卑斯的演化至少持续到早三叠世,消亡遗迹保留在中奥地利阿尔卑斯基底的Plankogel杂岩中.
    • 胥飞; 聂张星; 沈欢喜; 钱祥; 石磊
    • 摘要: 东至县查册桥金矿位于扬子陆块北缘,矿床规模达中型.为了解成矿物质来源,对查册桥金矿矿石进行了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 显示:δ(34S)变化范围为1.8×10-3~18.1×10-3,平均值为11.09×10-3,较集中分布在10×10-3~15×10-3之间,分布宽泛;矿石硫化物矿物206Pb/204Pb值介于17.954~19.748之间,207Pb/104Pb值介于15.608~15.786之间,208Pb/204Pb值介于38.107~39.411之间,它们的μ值9.43~9.77;ω值32.63~38.83;w(Th)/w(U)值介于3.31~3.93,△β值18.45~30.06;△γ值22.96~57.97.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查册桥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其形成与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