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48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北方论丛、齐鲁学刊、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等;五四文学革命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德发、张全之、袁进等。

五四文学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1 占比:15.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548 占比:84.13%

总计:1840篇

五四文学革命—发文趋势图

五四文学革命

-研究学者

  • 朱德发
  • 张全之
  • 袁进
  • 任访秋
  • 周棉
  • 杨春时
  • 苏光文
  • 刘东方
  • 夏晓虹
  • 孙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正锋
    • 摘要: 沈从文与五四文学革命具有紧密的关系,他的人生道路、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等都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影响。沈从文始终坚守五四原则及其精神,他由命运的被动服从走向生命的自主自为;他构筑“希腊人性神庙”,企图通过“工具重造”与“工具重用”而达到民族品德的重造;他批驳文学与商业资本和政治派别结缘等种种导致文学运动堕落的现象,鼓吹文学应有的真正的自由与合理的民主。五四文学革命成就了沈从文,沈从文也将五四文学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陈国和
    • 摘要: 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近现代知识转型的产物,它"涉及晚清以来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认,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①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大学章程》,其中"中国文学门"的科目包括"文学研究法""历史文章流别""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和"西国文学史"等。值得注意的是章程在介绍《历代文章流别》时提到"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
    • 陈颖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拥清或反清界限分明,部分作品留下了受近代文学革命影响的痕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于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浪潮."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异.为了抗战需要,文艺大众化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深刻影响了抗战小说创作,但各个不同政治区域的抗战小说在坚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和为政治(战争)服务的大众化立场上各有偏重,其或是缘于作家的自觉追求,或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 曾攀
    • 摘要: 文学写作中的红色文化题材,重心在于革命文学与战争文学的写作。这仿佛是中国近百年来形成的一个传统,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潮流。1928年,太阳社的《太阳》月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后期创造社的《文化批判》等,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宣布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开始蓬勃开展,邓中夏、恽代英等人不断倡导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与实践,文学开始走向广阔的中华大地。
    • 王昭晖
    • 摘要: 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中,五四文学革命一直被当作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被看作是现代文学的起点,基本已成为学界共识.从它发生的整个过程到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实绩以及对后世文学史的影响,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适逢五四革命爆发百年之际,对比不同时期文学史教材有关五四文学革命阐释的内容,会发现阐释的指导思想角度、阐释的内容以及评价都有区别.个中原因既有时代的要求,也有文学史家个人的原因.
    • 王本朝
    • 摘要: 众所周知,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没有思想启蒙运动也就不会有新文学的发生。换言之,五四新文学运动依附于新文化运动,它的目标是思想运动,而不是文学运动,所要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文学”。于是,新文学与新思潮有了共振与合谋,新思潮引领新文学,新文学在新思潮的影响之下,提出白话文和人的文学等观念,积极展开文体实践和社团组建,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的运行机制。
    • 王小惠
    • 摘要: 钱玄同加入"五四"文学革命阵营之时,借用、转化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资源。他一方面从雅俗、骈散、文质层面建构"不用典"论,提倡以今语为雅,反对骈偶与"尚文"之风,并将具体的攻击对象落在"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上;另一方面为白话的"言文一致"与"用字过繁"找到相应的学理依据,并以"用字之误"来抓住痛处的朴学论争方式,回应了当时关于五四白话文的质疑。钱玄同对章太炎文学语言资源的引入,为五四文学革命提供了切实的着力点与历史凭依。但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观是以小学为核心,视文言为主体,而钱玄同则尊白话为文学之正宗,并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主张废除文言,强调白话文的绝对正确性与独立性,故而,二人的文学语言观存有明显的区别。
    • 周仁政
    • 摘要: 中国新文学的学术化从五四文学革命起步,以科学认识论和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建构新文学的观念体系和学术品质.思想性表达和知识论建构是中国新文学学术化的重要特征.从“问题小说”到文学研究会,知识分子以社会眼光、学术手段建构文学,以文学方式研究和改造社会,文学呈现出普及性的知识理性化和通俗化的思想观念化特征.鲁迅小说着重于文化历史批判,其思想性表达具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繁复曲折,造成理解的难度.浪漫主义具有非科学理性化的思想特征,在五四时期以创造社为代表与文学研究会对峙.新月派、京派文学的崛起代表着浪漫主义文学的理性回归,表现了自我化的文学情感表达与学院化知识分子的理论理性、人生志趣的化合,呈现出中国新文学学术化的积极因素.海派作家笔下的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文学叙事是具有消极价值取向的现代主义文学学术化的独特呈现.
    • 张全之
    • 摘要: 所谓"五四事件",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学生大游行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五四事件"爆发以后,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在肯定学生爱国热情的前提下,对学生运动多有批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对学生运动表达了无条件支持."五四事件"唤醒了一批年轻人的政治意识,使他们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远在日本的一批年轻作家结为创造社,他们反叛"五四新文学",却将"五四事件"看作中国文化、乃至文学发展的重要界碑."五四事件"尽管是一个政治事件,但它并不像胡适抱怨的那样,强行中断了刚刚兴起的思想启蒙运动,而是使刚刚诞生的新文学如天女散花般粲然绽放,并很快统领了整个文坛.同时,"五四事件"也成为新文学反复讲述的题材,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清楚看出政治事件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