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声定位

超声定位

超声定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70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484437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基层医学论坛、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声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超声定位的相关文献由192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孙晓颖、燕学智等。

超声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7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4437 占比:99.90%

总计:484926篇

超声定位—发文趋势图

超声定位

-研究学者

  • 陈建
  • 孙晓颖
  • 燕学智
  • 刘广松
  • 温泉
  • 吴嘉宜
  • 年俊杰
  • 李向飞
  • 李明
  • 苏智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文
    • 摘要: 文章论述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声定位的原理和数学模型,将人群搜索算法(SOA)应用于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声定位,提出基于SOA的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声定位方法,并将其定位结果与粒子群算法进行对比,验证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 张瑞红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定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88例。应用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对照组给予传统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情况、并发症、穿刺出血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导管尖端到位成功率、最终导管尖端到位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8%(P<0.05)。观察组穿刺部位少量出血率为9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6%(P<0.05)。观察组对PICC置入的总满意度为9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0%(P<0.05)。结论: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优秀的定位方法。
    • 甘华秀; 邹琦; 朱瑶; 刘亚珍
    • 摘要: 目的总结负压伤口治疗+超声定位+改良冲洗法在慢性窦道伤口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就诊的9例慢性窦道伤口患者资料,观察患者在负压伤口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超声定位、改良伤口冲洗方法下的窦道愈合情况。结果9例患者经过(9.25±1.05)d的负压伤口治疗和1~2次超声定位后窦道伤口愈合,愈合时间为(12.25±2.25)d。结论负压伤口治疗联合超声定位有利于慢性窦道伤口引流彻底,改良冲洗方法有助于坏死组织的冲出,促进慢性窦道伤口愈合,该技术操作方便、安全性强,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李才军; 林金梅; 吴文珍
    •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30,予以罗哌卡因)和观察组(n=3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右美托咪定),观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和镇痛药追加次数、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爆发痛镇痛后VAS评分(2.64±0.82)分低于对照组、镇痛药追加次数(1.00±0.12)次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3、4.782,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镇痛效果较好,药物追加次数少、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 芮强; 薛鸣丰; 吴建祥
    • 摘要: 儿童创伤性骨折是小儿急诊外科常见的病种之一,以四肢骨折最为常见[1]。严重四肢骨折多需进行内固定治疗,如:髓内钉、克氏针、钢板等,后期多需将内固定物取出[2]。传统的直视下内固定取出术常采用原有手术切口入路,存在分离组织较多、切口较大等缺点。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术前对内固定物的位置进行定位,避免减少再次手术创伤,超声定位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3]。本次研究探究超声定位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儿骨内固定取出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 刘学秀; 吴利平; 陶晓军; 徐晔; 张先红
    • 摘要: 目的了解儿童PICC尖端超声定位开展现状,为儿童PICC尖端超声定位技术的普及和使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PICC尖端超声定位调查问卷对125所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及PICC(或静脉治疗)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125所医院中,35所医院开展了儿童PICC尖端超声定位,开展率为28.0%,均为三级医院;调查对象中242人(96.8%)知晓PICC超声定位技术;支持开展儿童PICC超声定位技术238人(95.2%);37.1%~57.1%的医院制订有儿童PICC尖端超声定位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应急预案、效果评价和激励政策,主要参与人员为经过资质授权的PICC专科护士、静脉治疗护士、超声科医生、临床医生;42.9%的医院参与人员都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结论国内医院的儿童PICC尖端超声定位开展率低,有必要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加快病房超声设备购置,为患儿提供更安全、便捷、高效的PICC尖端定位技术。
    • 陶学庭; 马子芳; 阳旭明; 邓钊晋; 陆林龙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联合“一步法”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感染性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行经皮肾取石复杂感染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选择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43),对照组行二期经皮肾取石手术(一期造瘘、二期手术),研究组行超声联合“一步法”经皮肾镜取石术。分析各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结石清除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6.32±12.50)min、(77.61±9.5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3.46±10.32)mL、(146±8.16)mL,住院天数分别为(5.23±2.45)d、(10.54±1.24)d;结石清除率分别为69.77%、76.92%;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63%、17.32%;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hs-CRP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的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声联合“一步法”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感染性上尿路结石具有住院天数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的优势,值得应用。
    • 张起楷; 张诚琮; 曹志伟; 陈丽红; 陈玉华
    • 摘要: 目的:分析在实施经皮胆道引流造影术(以下简称PTCD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过程中给予超声定位与X光引导技术的推广价值和应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82例行PTCD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82例患者术中影像学辅助技术将其分成单纯X光定位(设为参照1组18例)、单纯超声定位(设为参照2组14例)及超声定位联合X光引导技术(设为研究组50例)的干预,比较三组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曝光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对比剂使用量、胆道出血发生率显著短于/少于/低于参照1组和参照2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TCD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过程中给予超声定位联合X光引导技术干预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操作便利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术中并发症现象的出现,促进患者预后,达到预期的手术目的。
    • 徐伟华
    • 摘要: 目的探讨经腹侧和经背侧超声定位在体外采用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收治的15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经背侧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经腹侧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末次碎石术后再随访2周。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定位情况、碎石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结石定位时间、结石至皮肤距离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3次碎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背侧超声定位比,经腹侧超声定位用于输尿管上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同时,能够增加定位的准确性,缩短定位时间,缩短冲击波和结石的距离,进而提高碎石效果,但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体位,无特殊情况下宜首选经腹侧超声定位
    • 陈哲平; 金延武; 冯昌; 赵鑫
    • 摘要: 喉上神经的内支支配声门裂上方喉咽的大部分黏膜感觉,并涉及颈交感干和颈上神经节的分支。喉上神经阻滞不仅能阻断伤害性刺激,还能产生交感神经阻滞,阻滞区域主要包括咽部、会厌和声门裂上方喉黏膜的感觉神经。与盲法定位比较,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安全性更高且并发症少,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喉上神经内支的应用解剖、超声定位方法、喉上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