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内分泌外科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内分泌外科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内分泌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0-08-2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内分泌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1996年普遍食盐碘化(USI)前后甲状腺癌的发病变化和临床特点。rn 方法:查阅我院病理科保存的1992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住院病人的手术病理报告,对USI前后甲状腺癌检出率、组织学类型构成比、性别、年龄和并存其它甲状腺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USI后甲状腺癌总检出率、乳头状癌和髓样癌检出率增高,滤泡状癌检出率减低,未分化癌检出率无显著性变化。USI后乳头状癌构成比增高,滤泡状癌和未分化癌构成比减低,髓样癌构成比无显著性变化。USI后甲状腺癌女性病人平均确诊年龄减低。USI后同时并存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同时并存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乳头状癌发生率增高。rn 结论:USI后,甲状腺癌的总检出率明显增高,乳头状癌在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中占绝对优势,女性病人的平均确诊年龄减低。USI后,同时并存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乳头状癌发生率均呈增高趋势,对患有上述两种疾病的高碘摄入人群应密切随诊。
  • 摘要: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分类、概念与范畴1.传统的分类(1)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终末导管小叶单位)(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2.新的WHO分类[1](1)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周围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终末导管小叶单位)(3)非典型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或小灶性低级别导管内癌)(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其中特殊类型:囊内乳头状癌).rn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否是癌前病变新的WHO乳腺肿瘤分类(2003版)中,癌前病变(或称前驱病变,precursor lesions)包括:小叶肿瘤、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微浸润癌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部分,明确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归类为癌前病变。但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分类却包含了临床治疗中外科医生常常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三部分,①良性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②交界部分:非典型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③恶性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包括囊内乳头状癌)。实际工作中上述三部分的鉴别诊断,依靠术中冰冻切片检查非常困难,往往需要术后的石蜡切片病理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 摘要: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位居全球女性肿瘤的首位。中国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年均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Fisher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明确提出乳腺癌的远处转移可先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是通过特殊的生物免疫作用与癌细胞抗衡。因此提出了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同时也为乳腺癌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缩小乳腺癌手术范围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早期乳腺癌诊断比例不断增加且出现发病的年轻化,其原因是人们对乳腺癌防癌意识的建立、普查项目的开展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如钼靶X线乳房摄像的普及应用、B超分辨率的提高以及MRI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上的应用,使乳腺癌早诊率大大提高。环境的变化以及妇女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使乳腺癌发病出现年轻化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乳腺癌患者对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对术后形体完整和美容的愿望,以及放疗设备的改进和技术的普及,新化疗药物的问世和内分泌药物治疗以及免疫生物治疗序贯地、合理的参与治疗,以上诸多因素奠定了开展保乳手术的基础,使乳腺癌保乳术在我国成为未来治疗乳腺癌的必然趋势.
  • 摘要:第一例颈部内镜手术由Gagner完成,他为一位由甲状旁腺增生引起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实施了甲状旁腺切除术。内镜途径可做为治疗PHPT的理想术式,主要原因是:(1)功能亢进的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2)病变直径多在2~3cm;(3)在切除病变后,无需外科结构的重建。我们认为内镜或电视辅助的甲状旁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大多数PHPT的有效术式,并且此术式在世界许多外科中心均被作为首选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以便指导TMC颈淋巴结的恰当处理。rn 方法:回顾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1999年1月至2010年5月行颈淋巴结清扫的117例病人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合文献复习,讨论TMC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影响因素、诊断方法、与预后的关系及处理意见。rn 结果:病人男20例,女97例,中位年龄4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前包块、超声发现可疑TMC病灶。62例(62.65%)例为单发,55例(37.35%)为多发,最多者达11个;单侧87例,双侧30例;肿瘤小者仅镜下可见,≤5mm者55例,>5mm者62例。治疗性功能性颈淋巴清扫组30例,预防性区域性(6、3、4区)颈淋巴清扫87例,总淋巴结转移53.8%:前者96.7%,后者23.3%(P<0.000)。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6、3、4、2区,5区仅1例,跳跃式转移为6.0%。本组超声检查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9.0%、98.1%和55.5%。术中淋巴结快速病理检查有13.8%假阴性。肿瘤数目、大小、部位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术后并发暂时性低钙血症14例(12.0%),喉返神经损伤2例(1.7%)。随访1月~11年,平均35个月,全组无死亡,无复发,1例肺转移者带瘤生存。rn 结论:TMC转移率高,术前评估及术中快速活检均有一定比例假阴性,结合TMC颈淋巴转移高危因素和转移规律,有选择的预防性区域性颈淋巴清扫术可为TMC淋巴结处理的安全方法。
  • 摘要:甲状腺手术是各级医院最常规开展的治疗之一,而甲状旁腺损伤又是其最易发生的一项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也使医生在后续处理中非常被动。因为目前尚无甲状旁腺激素(PTH)替代制剂,亦无有长期肯定疗效的甲状旁腺移植方法,仅能靠终身补充钙和维生索D缓解症状,但医疗费用昂贵,且又可致肾结石、异位钙化、维生素D中毒等多种严重副反应[1]。2002年7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2号一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明确将双侧甲状旁腺全缺失定为二级丙等医疗事故,将甲状旁腺功能重度损害定为二级丁等医疗事故,将甲状旁腺功能轻度损害定为三级丁等医疗事故。而今《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更将时刻提醒每位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风险充分预见、与病患深入沟通、手术操作细致谨慎。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中超声定位下可疑淋巴结取样的意义,明确腋窝可疑淋巴结取样结合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替代单纯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时的假阴性率是否明显降低,以期为早期乳癌提供更为合理的腋窝外科处理方法。rn 方法:采用传统的腋窝淋巴结外科学分群方法,对53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术前先行B超引导下勾丝定位,手术中先行腋窝SLNB和超声定位的可疑淋巴结活检,再行全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或level II水平的腋淋巴结清扫,对SLN、可疑淋巴结、腋窝其余的淋巴结分三组送病理检查,比较单纯SLNB与SLNB配合可疑淋巴结取样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差异。rn 结果:SLNB总成功率为100%(53/53),SLNB2例假阴性,假阴性率10.5%(2,19),敏感性89.5%(17/19),准确率96.2%(51/53)。SLNB配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未见假阴性,敏感性100%(19/19),准确率100%(53/53)。腋淋巴结的阳性率为35.8%(19/53)。rn 结论:术前超声有助于前哨淋巴结的定位,超声引导可疑淋巴结钩丝定位取样有降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假阴性率的趋势,但本组样本数少,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486 X2=2.118)。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摘要: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痛的原发灶切除范围,废弃小于一侧腺叶的手术方式已达成共识,分歧在于是否应对所有病例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关于颈淋巴结清扫术,切除原发灶同时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以及对临床颈淋巴结阳性病例行颈淋巴清扫术己达成共识,但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病例是否进行颈淋巴结清扫还存在分歧,目前不做清扫术者占主流。
  • 摘要:乳腺腔镜手术是近年来乳腺外科技术的重要发展之一。主要体现在乳腺腔镜手术整合了传统手术、腔镜手术和整形手术技术的优点,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特的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和优化系列乳腺腔镜手术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了手术理念,改变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手术效能,其微创和美容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解决和改善了部分长期困扰乳腺外科的技术难题,提高了乳腺外科的临床治疗水平。
  • 摘要: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和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手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前者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表现为上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及伴随感觉异常,常在数月甚或数年后可出现明显淋巴水肿,给患者带来上肢外观异常、乏力、反复感染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等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后者则会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可致皮瓣坏死、感染并影响术后放、化疗,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腋窝淋巴结清扫造成腋窝淋巴管的损伤所致的淋巴液外漏和上肢淋巴回流障碍是导致皮下积液和上肢淋巴水肿的重要原因。淋巴学最新研究发现,通过建立口腔负压刺激Waldeyer’s环可以加快淋巴循环,有效治疗身体各部位的淋巴水肿及乳糜瘘等疾病。现报告我科口腔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和皮下积液的影响结果。
  • 摘要:通过1例乳腺癌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分析,提示工作中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规范进行治疗、处置、及护理,做好相关疾病健康宣教,提高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在治疗时应高度重视,积极救治,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 摘要:病历简介rn @@高寒医师:患儿男性,5岁,以“发现左侧颈部包块伴进行性增大22天”为主要表现,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有咽喉部疼痛、低烧、乏力等不适,不伴颈部包块疼痛,无食亢消瘦、心慌、乏力、声嘶等,亦不伴咳嗽、咯痰、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患儿最高体温曾达到38.0℃,于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8天,体温降至正常,咽喉不适缓解,但左侧颈部包块无缩小,反而进一步增大。既往体健。体格检查:T37.2℃,P 112次/分R 20次/分BP 97/59mmHg,基础代谢率正常,左侧颈部较右侧明显增大,气管右偏,左侧甲状腺下极可扪及约2.5×2.0cm大小包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压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未扪及及包块,双侧颈部及锁骨上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 摘要:乳腺疾病局麻手术,创伤小,术后愈合好,而术后出现晕厥却是重要的并发症,其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出汗肢冷,胸闷欲吐,甚至卒然扑倒,不知人事的现象。所以对于乳腺疾病出现晕厥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术后应及时巡视、观察病人,加强术后宣教,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病人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乳腺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无论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还是治疗反应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asal-likebreast carcinoma.BLBC)是指具有基底细胞基因表型并不同程度表达基底细胞角蛋白和肌上皮标记物的乳腺癌,临床上较少见,预后较差。本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自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乳腺基底细胞样癌患者8例,其病例报告如下。
  •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何使手术创伤达到最小。rn 而又不影响治疗效果,是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用微创观念做甲状腺手术100例,采取颈前小切口,不横断颈前肌群,切口采用皮内缝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rn 资料与方法本组因良性甲状腺疾病行甲状腺单侧或双侧次全切除术患者100例。其中甲状腺腺瘤6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1例;性别为男30例、女70例;年龄21-71岁,平均42.8岁。患者均采用胸骨上切迹两横指横切口,约3~4cm。切口缝合采用0/5不可吸收性缝线皮内缝合,术后5d将线抽出。100例患者中,50例手术时横断颈前肌群,50例保持颈前肌群完整。两组间手术切除标本大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摘要:近年来,腔镜技术迅速普及到外科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良好治疗效果。女性乳房有哺乳和美学双重功能。切除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将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现在乳房再造有两种,一种是假体再造,另一种是自体组织移植。假体再造的乳房和健侧乳房有不对称的可能,达不到女性乳房的自然体态。应用背阔肌进行乳房再造是一种较为简便、并发症少、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本科运用背阔肌进行乳房再造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影响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和远期疗效。
  • 摘要:本实验目的在于明确原发性乳腺癌中HER-2,survivin蛋白质表达的相关性。rn 实验材料rn 病历资料: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间,共将2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标本入选进行实验。其中留取HER-2蛋白阴性、HER-2蛋白+、HER-2蛋白++和HER-2蛋白+++的患者标本各8例。入组病例平均年龄50.83岁,年龄范围30岁-81岁。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肉眼识别及神经监测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1664例患者行甲状腺手术,其中1492例单纯行术中喉返神经肉眼识别保护,217例复杂甲状腺手术行术中喉返神经监测联合肉眼识别保护。rn 结果:应用“多位点”、“三步曲”喉返神经显露法行肉眼识别保护,喉返神经识别率为94.97%(1417/1492),确认时间约(3.57±1.26)min;剩余75例患者(5.03%)确认时间为(17.02±5.48)min;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3例(1.54%),术后2周内恢复15例(65.22%)。神经监测辅助联合肉眼识别下,喉返神经识别率为100%,确认时间约(2.18±0.67)min,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4例(1.84%),术后2周内恢复3例(75.00%)。全部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均于术后1月内恢复,无持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rn 结论:常规肉眼识别可减少喉返神经损伤,却难以满足复杂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保护需要。神经监测联合肉眼识别可提高喉返神经识别率,缩短术后声带运动不良恢复时间。
  • 摘要:原发性甲亢(甲亢)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核素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指针是:患者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者不愿意核素治疗:怀疑伴发甲状腺癌;肿物较大,影响外观等。需要手术的甲亢病人以中青年女性居多,传统手术需要在颈部留下疤痕,影响外观。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和腔镜器械的发展,使远离颈部的甲状腺手术(亦即颈部无疤痕甲状腺手术-SET)成为现实,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SET已经应用于一些甲状腺良性结节以及早期甲状腺癌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率与开放手术相当,而患者术后的自我感觉更为良好。然而,SET应用于甲亢的报道较少,可能的原因是甲亢时腺体肿大充血明显,腔镜下止血困难,特别是腺体较大时尤为困难。本研究从2006年5月到2009年11月共开展腔镜下甲亢手术37例,取得满意效果。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形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房是女性形体美的一个标志,它的形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女性同胞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多以诊断准确和治病彻底为主要基本思路。而现代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方向是在诊断准确、治病彻底的基础上,增加美学要求,以微创和微入路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乳房诊断和治疗手段逐渐被临床所接受。微创观念和微创操作是现代外科的重要标志,以最微小的手术创伤为代价治愈病人一直是外科学家们不懈的追求。
  •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一类乳腺癌,此类型乳腺癌对常规标准治疗效果欠佳,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其他类型乳腺癌差。目前仍缺乏针对这类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治疗指南,对TNBC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其疗效。
  • 摘要:传统甲状腺手术(conventional thyroidectomy,CT)安全有效,是甲状腺手术的“标准术式”。但颈部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随着人们对美容要求的提高,小切口、隐蔽切口甲状腺手术也随之而来。自1995年始,国外学者开始对腔镜甲状腺手术进行探索。1996年Gagner等首次在腔镜下持续充气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7年Huscher等进行了首例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并获得成功。随后,人们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国外许多学者和专家陆续报道了各自的研究结果,证明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美观的手术。尽管最初人们对此项技术有所怀疑,但现在这项新的美观的手术方式已经开始被人们普遍接受,尤其是在美国和西欧。国内较早从事腹腔镜外科的专家罗健和胡三元分别于2001年、2002年报道了8例和2例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腔镜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成功的施行因素。rn 方法:对1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采用腔镜行下患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加峡部切除术,并对全组病例随访1年余。rn 结果:腔镜下完成手术10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2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10-4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d。rn 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具有手术彻底和美容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 摘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被认为是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典型的临床表现有高钙血症引起的症状、肾结石、骨损害以及神经肌肉功能异常。rn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例数增多PHPT的概念建立在1929年(Dixon)[1],当时强调的是临床症状,即有骨病、肌肉软弱、肾结石、高血钙、高尿钙的患者。上个世纪60年代自动生化分析仪被逐渐广泛应用以后,因其他无关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发现高血钙而进一步诊断为PHPT的患者越来越多。在内分泌病的范畴,PHPT的病人群体可能仅次于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欧美的资料显示,PHPT的发病率为20.8/100,000/年,北美地区门诊患者中PHPT患者的出现率可能是0.1%。
  • 摘要: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约120万,死亡人数约50万,北美、北欧发病率最高,其中,美国的乳腺癌发病率高居全球首位,约为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近年来我国新病例数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超出全球1至2个百分点,在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中,恶性肿瘤是我国第二位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乳腺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过去30年上升了96%,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变化趋势的一大特征,在上海,2000~2005年间,乳腺癌的发病人数增长了38.5%,死亡人数增长了37.1%。
  • 摘要:目的:研究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对策。rn 方法:对996例乳腺癌患者实施累计1000次乳腺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rn 结果:全组手术时间18~156分钟,平均38.6分钟。术中出血很少,无一例因术中不易控制的大量出血而中转常规开放手术。中转49例,中转率4.9%。各例取出淋巴结4~43个,平均每例17.6个。腋窝引流管在术后3~7天拔管,腋窝总引流量5m1~300m1。所有患者术中均末出现手术并发症如腋静脉损伤等。术后腋窝出现皮下积液9例,无皮瓣坏死和切口不愈等并发症发生。rn 结论: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中5大手术位点容易出血:1注射溶脂剂、2抽吸腋窝脂肪、3.腋静脉4.胸背血管,特别是中下段、5.胸外侧血管。只要防范手术关键步骤过程中的血管损伤、规范操作,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方便而安全的,并没有增加手术大出血的危险性。
  • 摘要: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已迅速替代腋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成为大多数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作为一项腋窝准确分期的微创活检技术,SLNB代表着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水平(state of the art)。rn 然而,SLNB的广泛开展可能超越了已有的支持证据,仍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基于乳腺癌SLNB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仍作为乳腺癌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手术方式经历了从根治术、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再到保留乳房手术的发展历程,其中保留乳房手术率日趋增高,手术方式也多种多样。保留乳房手术根据切除范围主要有三种方式:1、象限切除术:对于肿块较大者为防止切缘残留,常常需切除整个象限,但由于切除范围大,严重影响乳房美容效果。2、单纯肿块切除术:紧邻肿块边缘切除病灶,对乳房外形影响小,但局部复发率高,目前己较少应用。3、局部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瘤及财围部分正常组织,适合较小的肿瘤,对乳房美容效果影响小,但切缘距肿瘤距离目前尚无定论。rn 对于局部切除范围较大的保留乳房手术为保持美容效果,常需进行局部填充处理,填充物包括自体组织和假体,其中自体组织中以肌瓣或肌皮瓣最多。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大网膜也作为填充物应用在乳房成形方面。本例病例由于肿瘤浸润较大,采用象限切除术,由于局部缺损大,我们利用腹腔镜游离大网膜后,将带血管蒂大网膜填充于乳房内,术后形态良好,病例报道如下。
  • 摘要: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外科的常见病,在一般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可达20%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中5%的结节是恶性。为了切除病灶或明确诊断,大多数甲状腺结节需外科手术治疗。常规的甲状腺手术会在颈部留下5~10 cm的疤痕,对颈部外观影响较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患者尤其是爱美的女性留下了终生遗憾。rn 腔镜技术的应用使甲状腺手术切口缩小至2~3 cm或从颈前区移至隐蔽部位,缩小或避免了常规手术对颈前外观的不良影响,易为患者接受。腔镜技术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的应用可谓是甲状腺外科的一场革命。
  • 摘要:WHO把病灶直径≤1.0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定义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而不论其有无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PTMC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被检测出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以前,由于PTMC不能被触及,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偶尔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术后病理检查或尸检研究中才能被发现。所以大多数PTMC是由于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尽管很少见)才被发现的。这种无症状的微小癌仍被认为是一种进展期肿瘤。因此PTMC存在着不同的肿瘤生物学特性。
  • 摘要: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结构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和肿块,伴有乳头溢液,其发病率约占育龄期妇女的50%。乳腺增生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相关研究较多,但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一致,导致研究结果常出现偏倚。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规范》明确指出“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研究应当比研究其作用机理更受重视,因为这种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发扬与投入。”因此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建立保证客观、真实反映治疗效果和效力的乳腺增生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举足轻重。
  • 摘要:背景rn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其发病率仍逐年增加,但随着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其预后已得到极大改善。而复发转移仍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首位原因,且骨转移是最常见的乳腺癌转移复发部位。
  • 摘要:乳房下皱襞是乳房与胸壁的连接线,是定义女性乳房形态和外观的关键结构。乳房下皱襞呈凸面向下的光滑弧形,从胸骨旁区域延伸到腋前线,在内侧位于5~6肋,锁骨中线处6~7肋,腋前线处7~8肋。乳房下皱襞到乳晕的平均距离在中小程度体积的乳房为4~6cm,在体积较大的乳房为7~9cm。
  • 摘要:赫赛汀(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是第1个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以癌基因为靶向性药物,于1998年在美国获准上市。经临床试验证明,赫赛汀对HER-2阳性乳腺癌有明显效果,我科自2007年以来对15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应用赫赛汀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摘要: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国人发病率约为0.6%-1.0%,40岁以上者达30%~40%,约一半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需要一次手术治疗。rn 糖尿病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前后处理的难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五倍左右,因此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外科手术和糖尿病关系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本文总结2004.8~2009.12我院收治65例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报道如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