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类油层

二类油层

二类油层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农业经济、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10472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2010全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交流研讨会等;二类油层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佘庆东、宋考平、张晓芹等。

二类油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0472 占比:99.96%

总计:510676篇

二类油层—发文趋势图

二类油层

-研究学者

  • 佘庆东
  • 宋考平
  • 张晓芹
  • 侯吉瑞
  • 张雪玲
  • 曾红梅
  • 李瑞升
  • 杨桃
  • 林立
  • 王月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怡婷; 张怀杰; 钟陵; 贾刚卫; 左入文; 韦克熠
    • 摘要: 为提高陆地B油田二类储层的聚合物驱效果,以目标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层内非均质岩心模型的室内驱替实验,优选适合目标储层的最佳注入参数及注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溶液浓度的增加,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增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大,但由于受到岩心孔喉剪切作用的影响,残余阻力系数升幅逐渐变小。从驱油实验可以看出,聚合物注入黏度对开采效果影响依次为:梯度增黏>交替变黏>梯度降黏>单一高黏>单一低黏。其中梯度增黏、交替变黏与梯度降黏采收率增幅较大,增幅达到20%以上,梯度增黏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优,采收率增幅为24.2%。聚合物注入速率对开采效果影响依次为:梯度增速>单一高速>变速交替>梯度降速>单一低速。其中梯度增速与交替变速采收率增幅较大,梯度增速采收率增幅为25.6%。在注入段塞尺寸一定条件下,不同组合注入方式下采收率增幅效果为:增速降黏>降速增黏,其中增速降黏组合方式采收率提高幅度为28.6%。由此可见,注入过程中同时改变注入速率和注入黏度的组合方式相比于单一改变注入速率或黏度的增油降水效果更好。
    • 丁汝杰; 张世东; 张丽梅; 吕杭; 李萍; 祝传增
    • 摘要: 针对三元复合驱低效、无效循环日趋严重的问题,以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7组“1注4采”平板岩心模拟实验,研究井网连通性对调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调剖措施可有效控制优势通道的窜流,一向、两向、三向连通、优势通道高渗层(角井1)调剖后的分流量比调剖前分别下降了69.9%、60.2%、33.2%、71.1%;优势通道模型最终采出程度65.82%,调剖阶段提高了23.54%,为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调剖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 杨云清; 陈昊; 李宜霖; 赵亮
    • 摘要: 为了解决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进行井网加密调整后井间干扰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开发效果变差,往前确定合理流压的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油田开发需要的问题,本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从注水量、注入压力、采油速度以及考虑泵效等角度研究了密井网的合理流压界限.结果表明:相同含水率情况下,油井合理流压随井距的增加而减小.以开发区含水93%为例,保持原始地层压力开发时,106 m井距对应的合理流压界限为3.9~6.4 MPa,175 m井距所对应的合理流压界限为3.0~5.0 MPa,符合研究结果.最后,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井距和含水率的水驱合理流压界限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通过对萨葡油层Z41-13井的分析可以看出,按本文合理流压界限研究模拟计算后,区块含水率保持稳定,日产油量增加12.2%.
    • 杨森; 舒政; 赖南君
    • 摘要: 以BYDX为研究区,针对二类油层开展分层注聚方式研究及实际开发调整应用.首先,利用测井、地质及开发资料,搞清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储层流体特征;其次,划分不同的油层类型、渗透率级差、井网井距等参数界限,优选聚合物注入参数,给出分层聚驱措施优化方法;最后,结合实际区块,通过可行性强的分层注聚调整方法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本方法可以改善二类油层剩余油挖潜效果,对于陆相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 曹广胜; 郭达; 裴秀玲; 梁红革; 杨婷媛; 王大業
    • 摘要: 随着喇嘛甸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二类油层已经成为重要的挖潜对象.在二类油层的水驱、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对储层的孔渗结构认识不足、注水无效循环、注聚见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喇嘛甸二类油层开展微观剩余油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恒速压汞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采用冷冻磨片荧光分析技术对天然岩心薄片进行现阶段、水驱后、聚驱后的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类A油层水驱和聚合物驱之后膜状剩余油含量最高,喉道类型剩余油含量最低;二类B油层水驱后,簇状剩余油含量最高,喉道类型剩余油含量最低;聚驱后,膜状剩余油含量最高,喉道类型剩余油含量最低;二类A油层和二类B油层聚驱之后各类剩余油减少情况由大到小顺序为簇状、膜状、角隅状、喉道.
    • 赵长久; 李新峰; 赵群; 王茂盛
    • 摘要: N_(12)E二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虽然取得增油降水效果,但与数值模拟及其他区块三元复合驱相比效果较差,因此开展了N_(12)E区块三元复合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N_(12)E区块概况的了解,综合考虑了井网、剩余油、注入体系黏度和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对三元复合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_(12)E区块基础井网水驱末采出程度较高,大部分采出井受效方向少,目的层被聚合物驱动用过,注入黏度未达到设计要求,老井利用效果差,长关采出井开井后效果差和储层非均质严重;综合上述影响因素,使N_(12)E区块三元复合驱效果较差。该研究成果和认识对今后提高类似区块三元复合驱效果具有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 付洪涛; 孙丽艳; 郭春萍; 金艳鑫; 何晨
    • 摘要: 针对目前砂岩油藏二类油层开发过程中存在动用程度低、高含水、原油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一套井网、多套层系、注聚开发、逐层上返开发二类油层的方法.对大庆杏十二区葡I1-2层上返注聚孔隙体积、注入速度、注聚合物量、段塞组合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杏十二区葡I1-2层进行上返注聚开发,当注入量为1 PV,注入速度为0.16 PV/a,注聚合物量为1200 mg/L?PV,先注入高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再注入低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采收率达到了50.11%,较预测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1%.
    • 刘庆; 韩放; 王国强; 张金山
    • 摘要: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经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于2014年正式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现场应用表明三元复合驱较水驱提高采收率20%,较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0%,是目前大庆油田持续有效开发的主体技术.随着大庆油田进入开采后期,三元复合驱在二类油层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本文从三元组分在二类油层中的运移规律、三元组分在二类油层中高效利用研究、三元复合驱分层注采及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实例4个方面对三元复合驱技术进入工业化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三元复合驱技术应用于二类油层的发展提出建议.
    • 韩培慧
    • 摘要: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已转向储层物性较差的二类油层。清水配液污水稀释常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不仅导致聚合物用量增加,而且致使聚合物驱效果变差。为降低聚合物用量,提高其注入能力,改善聚合物驱技术效果,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1-丙烯酰基-4-甲基哌嗪(AMP)为单体,采用水溶液共聚再NaOH水解的合成方法,通过优化合成参数,制备了一种高分子量的抗盐共聚物AM/AANa/AMPSNa/AMP(命名为聚合物A.)。对比评价了聚合物A与同分子量HPAM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A适宜的制备条件为:AM、AMPS、AMP的加量分别为20%~21%、7.5%~10%、0.1%~0.5%,复合引发体系K_2S_2O_8-NaHSO_3、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Va-044)占单体总质量的0.01%,初始引发温度为2°C,链转移剂异丙醇加量占单体总质量的0.2%。聚合物A的抗盐、耐热稳定、黏弹性和注入能力等性能优于同分子量的HPAM,1000 mg/L的聚合物A溶液可注入岩心渗透率下限为112×10^(-3)μm^2,比HPAM低53×10^(-3)μm^2。天然岩心驱油结果表明,相同用量下聚合物A的采收率增幅比HPAM高4.2%。抗盐聚合物A耐热稳定性好、注入能力强,提高采收率幅度高,适用于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高效开发。图9表4参2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