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象思维

象思维

象思维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教育、思维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4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5200篇;相关期刊529种,包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湖南教育(上旬刊)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17年学术大会、第十九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等;象思维的相关文献由16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树人、王永炎、孟庆岩等。

象思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4 占比:19.40%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5200 占比:79.79%

总计:6517篇

象思维—发文趋势图

象思维

-研究学者

  • 王树人
  • 王永炎
  • 孟庆岩
  • 张庆祥
  • 邢玉瑞
  • 付义
  • 曹继刚
  • 梁永林
  • 白雪
  • 胡珍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宇; 李智杰; 周勇; 周芳; 喻灿
    • 摘要: 象思维作为中医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法,在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均有体现。守宫即壁虎,因其常在屋壁,具有守护的寓意而名之。食道肿瘤的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积聚、热毒聚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通络为中医治疗食道肿瘤的重要治则。守宫性善走窜,动作敏捷,难以捕捉,属阴性寒,为古代五毒之一,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治疗食道肿瘤中被广泛应用。
    • 沈翊康; 姜婧; 张钰欣; 张雨菲; 刘钟阳; 张保春
    •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提壶揭盖”法背后的中医原理。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梳理了“提壶揭盖”法的历史源流,并发现了与“提壶揭盖”法相反的“逆提壶揭盖”法,这一现象有悖传统认识,故在综合分析二法的基础上探讨其中医学原理。结论为将人体水液代谢循环抽象为人体上下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清相—相变点—浊相”的相变治疗方法是“提壶揭盖”法的内涵,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该治法作了探讨。最后从中医思维方法角度,批判性地讨论了象思维在“提壶揭盖”法中所起的作用。这些分析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以“提壶揭盖”法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思想的认识。
    • 刘雪娇; 鲁明源
    • 摘要: 人体的整体联系是舌诊的生理基础,象思维则是舌诊的基本思维模式,即通过取象比类,运用舌象呈现的阴阳五行属性特征诊断疾病的方法。舌象有常与变之分,对于正常舌象应法天则地察舌象之动态变化、从容人事明舌象之个性特征;病理舌象的诊察重在寻求规律,故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察舌象明气之虚实以知气之运动、辨阴阳与寒热虚实、定五行五脏之病变部位,以求疾病病机归属。同时对舌质与舌苔在不同的疾病中的标本主次规律进行了总结。通过立足中医象思维总结舌诊研究现状,明晰舌诊的应用原则,为舌诊理论的系统化提供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49篇。
    • 尼露露; 闫国立; 潘万旗; 陈晓辉; 包海燕; 李艳坤; 吕翠田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并探讨其研究现状。方法:检索中医思维方式相关文献,整理后进行频次、年份相关的统计分析,并对其聚类和归类。结果:整理归纳出23种中医思维方式,频率排前三位的中医思维方式分别为象思维、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用聚类分析法将思维方式聚类为七类,同时参照定义和内涵将中医思维方式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归为七类。结论:①象思维、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在中医思维方式中频次最高,其出现的年份也相对较早,在中医学习和临床中认可度和应用度都较高;②聚类分析结果反映出思维方式之间的一定关联性,每一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③明确分类依据形成七大类思维方式分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 王腾飞; 王伟志
    • 摘要: “象思维”是中国古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以通人事从而探求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模式。“应象”一词初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有相应、顺应之意;“应象”即指天地所具有的象在人体上的反映。应象思维中包含了应象的整体与局部性、应象的相似性、应象的多重性与应象的表里性。应象思维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以其指导针灸,微中见宏,可以提高针灸应用的灵活性。
    • 邢雅璇; 张京春; 艾玉珍; 张珊; 闫龙美
    • 摘要: 《本草崇原集说》为清代医家仲学辂纂集。该书集诸位清代医家认识之大成,对中药药性的介绍,并不仅限于描述其性味功效,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引经据典,以整体学说、阴阳学说、运气学说为基础,从药物的源流、生长环境、外观习性、药性功用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取象比类的传统哲学思想。《本草崇原集说》对药性的认识包括从运气角度认识药性、以象思维认识药性、“以经解经”认识药性几个方面。
    • 喻旭东; 傅敬民
    • 摘要: 描述翻译规范概念于21世纪初引入中国,截至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大抵还是以西方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石,缺少用中国思维对翻译规范的诠释。中国哲学中的象思维可以弥补西方翻译规范研究中本源性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为翻译规范研究带来“天人合一”的整体视野和生命视角。本文基于西方翻译规范研究已有成果,以“道象互为”的中国象思维认识构式为指导,对翻译规范的本质属性进行探讨,尝试厘清翻译规范的整体内涵。文章提出翻译规范在形而上层面体现为翻译之道,在形而下层面体现为翻译之象。研究旨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象互是”“道象互释”和“道象互施”翻译规范本源性概念体系,以深化对翻译规范的认识,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批评活动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概念工具。
    • 张宇鹏
    • 摘要: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重要理论工具,涉及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主要理论范畴的内容。对于阴阳的概念,应理清阴阳与矛盾的关系,并区分哲学阴阳与医学阴阳的不同。医学阴阳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主要包括:①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②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③对形神关系的代称;④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此外,阴阳还是中医象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参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 王永炎
    • 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泉源。重塑回归象思维、创新国学原理之精要,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医学人学的中医理论研究是再创中医临床优势的先声。中医中药学界必须认识自己学科的优势,吸纳古今中外先进文明与技术充实中医学科,我们必须扬其所长进而寻踪国学原理汇总各学派精粹擢升基础理论。
    • 肖月园; 杨志波
    • 摘要: 近年来,中医皮肤科发展迅猛,理论体系基本完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也流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重内因轻外因,过度强调“皮肤之为病,本诸内而形诸外”等。皮肤为联系人体内外的“域”,需知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与自然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致病因素皆应得到同等的重视。本文系统阐释中医皮肤科的优势特点及目前发展困惑,并呼吁中医皮肤科升为二级学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